无巧不成书的意思
没有巧事就编不成书。比喻事情十分凑巧。
来源:东宫巧于捉弄,公主巧于动人,田生巧于委禽,宫女巧于假冒,所谓无巧不成书也。
来源:-- 清·洪楝园《后南柯·招附》
引证:
《儒林外史》第三回:“无巧不成书,那日范进正好中了举人。”
《金瓶梅》第十六回:“无巧不成书,那日西门庆正好在家。”
《西游记》第二十三回:“无巧不成书,那妖精正是白骨精。”
《水浒传》第十回:“无巧不成书,那日正是林冲的生日。”
《红楼梦》第五十四回:“正是无巧不成书,偏生宝玉又病了。”
例句:真是~,说曹操,曹操就到。
无巧不成书成语接龙
无巧不成书字义分解
无
1. “南无”(nāmó):佛教用语,表示对佛尊敬或皈依。
1.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2. 同本义。
3. 哲学范畴,指无形、无名、虚无等,或指物质的隐微状态。
4. 没有,跟“有”相对。
5. 不,表示对动词或形容词的否定。
6. 表示劝阻或禁止,可译为“不要”、“别”。
成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即“杵”)。“斧”、“杵”具备就可以做成事情。本义:完成,成就)。
2. 同本义。
3. 变成;成为。
4. 形成。
5. 事物生长到一定的状态;长成。
6. 树立。
巧
1. (形声。从工,丂(kǎo)声。“工”有精密、灵巧义。本义:技艺高明、精巧)。
2. 同本义。
3. 巧妙;精妙。
4. 美好;美丽。
5. 虚浮不实,伪诈。
6. 技巧。
书
1. (形声。从聿,者声。聿(yù),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2. 同本义。
3. 画。
4. 书籍,装订成册的著作。
5. 信件,信函。
6. 奏章;文书,文件。
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 古疑问词。
5. 用来调整音节。
6.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