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世嫉俗的意思
基本定义:
“愤世嫉俗”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对社会的不满与愤怒,以及对世俗的嫉妒与厌恶。它形容一种对社会现象的消极态度,表示对社会不公、道德败坏等现象的强烈反感和批评。
成语来源:
“愤世嫉俗”最早见于《庄子·人间世》:“愤世而嫉俗。”庄子在其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世俗价值观的批判,强调追求个人的自由与自然的生活。此成语反映了古代哲学家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使用场景:
该成语常在文学作品中用来描述人物的性格,如一些悲观的文人、哲学家等,或在日常对话中表达对社会现象的不满。演讲时,亦可用来指代社会问题引发的愤怒情绪。
示例句子:
- 他常常愤世嫉俗,对身边的虚伪现象感到非常反感。
- 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愤世嫉俗的知识分子,始终在追求真理与正义。
-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愤世嫉俗的人越来越多,似乎没有人再相信美好。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心灰意冷”:指对人事失去信心,感到无奈和消沉。
- “不屑一顾”:形容对某事物极其轻视和看不起。
-
反义成语:
- “乐观向上”:指对生活持积极态度,充满希望。
- “积极进取”:形容勇于追求进步与成功的态度。
文化与社会背景:
“愤世嫉俗”在**文化中常与道家思想相结合,强调个人的内心体验与对社会的批判。它在现代社会同样适用,尤其是在面对社会不公时,有时被视为一种反叛的表现。
情感与联想:
“愤世嫉俗”常带有愤怒与失望的情感,联想起对社会现状的批评与反思。它可能引发对人性、道德的深入思考,同时也可能导致消极情绪的蔓延。
个人应用:
在生活中,我曾遇到一位愤世嫉俗的老师,他对教育体制的种种不足颇有微词。虽然他的观点引发了很多争论,但也让我对教育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写:
世间纷扰如潮涌,
愤世嫉俗逐梦行。
唯愿明心无所惧,
笑看风云任往生。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可以用“cynical”来表达类似的情感,形容对社会、政治等方面的怀疑与不信任。然而,中文的“愤世嫉俗”更强调情感的愤怒与嫉妒,带有更强烈的个体情绪色彩。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愤世嫉俗”的学*,理解了个体对社会现象的情感反应及其表达的重要性。这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加深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批判社会的同时,也要积极参与改善,而非沉溺于消极情绪之中。
来源:然吾观于人,其能尽其性而不类于禽兽异物者,希矣。将愤世嫉邪长往而不来者之所为乎?
来源:-- 唐·韩愈《杂说》
引证:
《晋书·隐逸传·陶潜》:“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世号靖节先生。”
《后汉书·党锢传序》:“是以李膺、杜密之徒,愤世嫉俗,以激浊扬清为己任。”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既放,乃作《离骚》,愤世嫉俗,自比于日月。”
例句:不见面就罢,一见面就是~地破口大骂,要不就是针针见血地讽刺不休。
愤世嫉俗成语接龙
愤世嫉俗字义分解
愤
1.(形声。从心,贲(bēn)声。从“心”,表示与心情等有关。本义:郁结于心;憋闷)。
2.同本义。
3.充盈,旺盛。
4.愤怒;怨恨。同“忿”。
5.发,奋。
嫉
1.(形声。从女,疾声。本义:忌妒才德地位等美好的人)。
2.同本义。泛指忌妒。
3.憎恨。
俗
1.(形声。从人,谷(gǔ)声。习俗是人的行为,所以从人。本义:风俗)。
2.同本义(长期形成的礼节、习惯)。
3.佛教称尘世间为俗,与出家相对。
4.一般人;百姓。
5.平凡;普通;一般。
6.庸俗,不雅,缺乏修养的。
世
1.(指事。金文字形。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止”上加三个圆点,表三十年;止,到此为止。本义:三十年)。
2.同本义。
3.父子相继为世。一代(古礼规定,男子三十岁结婚生孩子,产生新一代)。
4.一生;一辈子。
5.人世,世间;世界。
6.时代;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