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不顾身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愤不顾身”字面意思是因愤怒而不顾及自身的安危。其基本含义是指在愤怒或义愤之下,做事时不考虑自己的安全和利益,表现出一种无畏和坚定的态度。
成语来源
“愤不顾身”源自古代文献,通常与义气、忠诚等主题相关。虽然具体的出处不易考证,但类似的情节在《左传》《史记》等古典作品中有所体现,表现出古人对忠义和正义的重视。
使用场景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语境下使用:
- 文学作品:常用于描写英雄人物的壮举或忠臣的无畏精神。
- 日常对话:用于表达对某人义无反顾行为的赞赏或批评。
- 演讲:在激昂的演讲中引用,以激励听众为正义事业奋斗。
示例句子
- 在危急时刻,他愤不顾身,冲向火场救出被困的人们。
- 面对不公的待遇,她愤不顾身,站出来为同胞发声。
- 战士们愤不顾身地冲向敌阵,展现了无畏的精神。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义无反顾(指义气在先,不顾一切)、舍身取义(为了正义而不惜牺牲自己)。
- 反义成语:顾影自怜(只顾自己,缺乏对他人的关心)、见利忘义(为了个人利益而抛弃正义)。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忠义是一种重要的道德观念。“愤不顾身”体现了对社会正义、个人责任的重视,尤其在历史和文学中经常被歌颂。现代社会中,这种精神仍然被视为一种崇高的价值观,尤其在公益事业和社会中。
情感与联想
该成语常引发对英雄行为的崇敬和对个人牺牲精神的感慨。它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能够激励人们在面对不公时勇敢站出来,反映出对正义的渴望与追求。
个人应用
在生活中,我曾目睹一位老师在校外见义勇为,面对抢劫歹徒毫不退缩,这种愤不顾身的精神深深激励了我,让我明白在面对不公时,也应勇于发声。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现代诗中可以写道:
愤怒如火焰燃烧,
身后无畏,心中有光。
不顾身影,义无反顾,
为正义,誓言长存。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o stand up for justice”或“self-sacrifice for a cause”,虽然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传达的精神相似,都是强调在面对不公时挺身而出。
反思与总结
“愤不顾身”是一个充满力量的成语,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不公与挑战时,应勇于发声和行动。通过对这一成语的学*,我认识到在语言表达中,勇气和正义感都是重要的主题,这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能力,也提升了我对社会责任的理解。
来源:盖一婢子,不知书,而能感主恩,愤不顾身,其志烈懔懔,诚足使后人仰慕歌咏也。
来源:-- 宋·乐史《绿珠传》
引证:
《资治通鉴·唐纪·宪宗元和十年》:“李愬愤不顾身,夜袭蔡州。”
《后汉书·班超传》:“超怒,愤不顾身,遂斩其使。”
《汉书·王莽传下》:“莽怒,愤不顾身,遂自刎。”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怒,愤不顾身,乃引兵而东。”
《左传·宣公十五年》:“子反怒,愤不顾身,遂杀之。”
故事:西晋时期,渤海大富翁石崇非常富有,他建一座金谷园别墅,专门供他喜欢的歌女绿珠使用。他被罢官在家,终日守着绿珠。中书令孙秀偶然见到十分有名的绿珠就动了心,向石崇索取未果,就派兵强取。绿珠愤不顾身,就跳楼而死
例句:清军自得汉阳,湖南人士均~,颇有灭此朝食之慨。
愤不顾身成语接龙
愤不顾身字义分解
顾
1.(形声。从页(xié),头。表示与头有关。雇声。本义:回头看)。
2.同本义。
3.观看,瞧。
4.访问,拜访。
5.照顾,关怀。
6.眷念,顾及。
身
1.(象形。象人之形。本义:身躯的总称)。
2.同本义。
3.物件的主体部分。
4.自己,自身。
5.生命,性命。
6.地位或身分。
愤
1.(形声。从心,贲(bēn)声。从“心”,表示与心情等有关。本义:郁结于心;憋闷)。
2.同本义。
3.充盈,旺盛。
4.愤怒;怨恨。同“忿”。
5.发,奋。
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