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节死义的意思
基本定义:
“伏节死义”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屈服于节义而死”。这个成语主要表达了忠于节义、宁死不屈的精神,强调在面临困难和危险时,不背叛自己的信仰和原则。
成语来源:
“伏节死义”出自**古典文学中,尤其是在描述忠臣烈士的故事时常被提及。它的历史背景与古代士人的道德观念密切相关,尤其是在儒家文化影响下,强调忠诚与义气。在《史记》《东周列国志》等典籍中,有许多忠臣烈士为国捐躯、坚守节义的事迹,成为后人传颂的典范。
使用场景:
该成语可用于各种场合,尤其是在谈论忠诚、牺牲和理想时。在文学作品中它常用于描绘英雄人物的崇高品质。在日常对话中,当某人面对利益诱惑而坚持自己的原则时,亦可用此成语形容其精神。
示例句子:
- 在国家危难的时刻,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伏节死义,决心为国捐躯。
- 这位将军的事迹在历史上被铭记,因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展现了伏节死义的精神。
- 面对金钱的诱惑,他选择伏节死义,拒绝了老板的要求。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
- 忠心耿耿:形容对国家、事业或某人的忠诚之心,侧重于忠诚的态度。
- 义无反顾:指义气使然,不顾一切地前进,强调勇往直前的决心。
反义成语:
- 见利忘义:指为了利益而抛弃道义,强调背叛和自私。
- 背信弃义:指背弃承诺和义务,与“伏节死义”的精神截然相反。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忠诚与节义被视为高尚品德,尤其在古代,士人追求的理想往往与国家和家族的利益紧密相连。现代社会中,尽管环境变化,但“伏节死义”的精神依然激励着许多人,尤其是在面对道德困境时。
情感与联想:
“伏节死义”带给人一种崇高、激励的情感,令人联想到英雄、牺牲和坚守信念的壮烈场景。这种精神可以激励人们在生活中追求理想,勇敢面对困难。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一位老师,他在面对不公正待遇时选择了站出来为学生发声,尽管知道可能会遭到严重后果。他的行为让我想起了“伏节死义”,激励着我在遇到不公时也要勇敢发声。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表达:
山河破碎泪长流,
忠魂不灭志如虹。
伏节死义铸英名,
愿与苍天共此生。
通过这样的表达,展现了“伏节死义”的精神力量。
跨文化比较: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精神也有所体现。例如,在西方文化中,可以用“to die for one's beliefs”来表达为信仰而牺牲的理念。虽然语言不同,但对于忠诚和牺牲的价值观在很多文化中都是共通的。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伏节死义”的学*,我理解到忠诚与道义在个人成长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面临道德选择时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观。
来源: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
来源:-- 《史记·汲郑列传》
引证:
《明史·于谦传》:“于谦伏节死义,以守京师。”
《宋史·岳飞传》:“岳飞伏节死义,以抗金兵。”
《资治通鉴·汉纪》:“张良伏节死义,以辅汉王。”
《后汉书·班超传》:“超伏节死义,以报汉室。”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伏节死义,以死报国。”
伏节死义成语接龙
伏节死义字义分解
节
死
1.(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2.同本义。
3.为某事或某人而牺牲性命。
4.穷,尽。
5.拼死,拼命。
6.死板,不灵活。
伏
1.(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2.同本义。
3.身体前倾靠在物体上。
4.潜藏;埋伏。
5.屈服,顺从。承认罪行或失败。
6.佩服,信服。
义
1.(“仪”的古字)。
2.仪容;状貌。
1.(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2.同本义。
3.情谊。
4.意义;意思。
5.名义上的。
6.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