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èishīzǐ,wàishīchóu

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

拼音 nèi shī wài shī chóu

繁体 內舉不失其子,外舉不失其仇

用法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

近义词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怨

反义词 任人唯亲

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的意思

举:推荐。举荐身边的人,即使是亲属也不回避;举荐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敌也不躲开。形容办事公正无私

来源:荀慈明曰:‘昔者祁奚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以为至公。’

来源:--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引证

《战国策·齐策四》:“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

《吕氏春秋·去私》:“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

《韩非子·难三》:“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曰:‘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内举不失其亲,外举不失其仇。”

故事春秋时期,晋国贵族之间权力斗争十分激烈,范宣子赶跑了他的外孙栾盈,并杀了他的同党羊舌虎。大夫祁奚向晋侯请求告老还乡,晋侯问他谁可以接任,他推荐了他的仇敌解狐。晋侯问谁可以担任中军尉,祁奚推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

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字义分解

折叠 展开

读音(zǐ), 子部,共3画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小儿在襁褓中,有头、身、臂膀,两足象并起来的样子。“子”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婴儿)。

2. 同本义。

3. 儿女。古人称子兼男女。

4. 今则专指儿子,即某人直系血统的下一代男性。

5. 子孙。

6. 通常指晚辈直系或旁系血亲。

1. 构词后缀。

2. 加在动词或形容词词素后。

3. 个别量词后缀。

读音(shī), 大部,共5画

1. (形声。从手,乙声。表示从手中丢失。小篆字形。本义:失掉;丢失)。

2. 同本义。

3. 错过。

4. 不自禁,忍不住。

5. 违背。

6. 遗漏。

读音(wài), 夕部,共5画

1. (会意。从夕,从卜。通常在白天占卜,如在夜里占卜,表明边疆(外)有事。又有人说,因为要在外过夜,故要卜问吉凶。本义:外面;外部)。

2. 同本义。与“内”或“里”相对。

3. 外表;仪表。

4. 表面。

5. 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6. 外地;异乡。

读音(nèi,nà), 冂部,共4画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冂入。冂(jiōng)表示蒙盖,入表示进入之物,合而表示事物被蒙盖在里面。本义:入,自外面进入里面)。

2. 同本义。

3. 交入;接纳

1. 里面。与“外”相对。

2. 指某一群体或某一物体的中间。常指国内或朝廷内。

3. 室,内室,房室。

4. 皇宫;帝王所居之处。

5. 又。

6. 妇女;女色。

读音(qí,jī), 八部,共8画

1. 周年。

1. 期限。

2. (形声。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金文又加声符“丌”(jī),变成“其”。(jī)本义:簸箕。今字作“箕”。“其”假借为代词:他、他们、那等)。

3. 彼、他。

4. 它。

5. 他的。

6. 根据情况所指的、提到的或认为的那个。

读音(chóu,qiú), 亻部,共4画

1. (形声。从人,九声。(qiú)本义:匹偶,同伴)。

2. 怨恨。

3. 仇恨。

4. 仇人;仇敌。

5. 报复。

1. (形声。从人,九声。本义:同伴)。

2. 同本义。

3. 配偶。

4. 姓。

读音(jǔ), 丶部,共9画

1. (形声。小篆字形,从手,舉(yǔ)声。本义:双手托物)。

2. 同本义。

3. 拿起;提起。

4. 飞,飞起;飘动。

5. 升起;耸起。

6. 仰起;抬起。

读音(bù,fǒu), 一部,共4画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 古疑问词。

5. 用来调整音节。

6. 大。

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成语组词

折叠 展开

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的意思

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是省略句吗?

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是什么句式

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什么意思

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是谁说的

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的例子

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

内举不失亲的上一句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的意思是什么?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