惓惓之忱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惓惓之忱”由“惓惓”和“之忱”两个部分组成。“惓惓”意为心情沉重、忧虑不安;“之忱”则指内心的情感或情志。因此,整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形容人心中充满了忧虑或重负的情感,通常用来表达对某种事情的关切和深切的情感。
成语来源
“惓惓之忱”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为“子曰:‘惓惓者,志之不忘也。’” 这里的“惓惓”强调了心中那种深切的牵挂与忧虑,反映了孔子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此成语在历史上多用于形容对国家、社会或他人命运的关心与忧虑。
使用场景
“惓惓之忱”在文学作品中常用于表达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例如对故人、家国的思念和担忧。在日常对话中,如朋友之间的闲聊,可能用来描述对某个**的忧虑或关心。在演讲中,尤其是对社会问题的讨论中,使用“惓惓之忱”可以传达演讲者对问题的关注和情感投入。
示例句子
- 他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惓惓之忱,不禁感慨万千。
- 看到朋友的困难,我心中惓惓之忱,无法平静下来。
- 在这动荡的时代,许多文人都表达了惓惓之忱之情。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忧心忡忡、心事重重。这些成语同样表达了忧虑和对某事的关心,但“惓惓之忱”更侧重于情感的深沉和持久。
- 反义成语:心无旁骛、无忧无虑。与“惓惓之忱”相反,反义成语强调心中没有忧虑,能够专心于某事。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情感的表达往往与社会责任感紧密相连。“惓惓之忱”体现了对他人和社会的关心,这种情感在现代社会中依然适用,尤其是在面对社会问题、自然灾害或他人困难时,能够引发共鸣。
情感与联想
“惓惓之忱”让我联想到对亲人、朋友的关心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这种情感能够促使人们行动,去帮助他人或关注社会问题。在表达上,它能够引发更深层次的共情,使沟通更加真诚。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当我看到新闻报道某个地区发生灾害时,我会感到惓惓之忱,心中不由自主地想象那些受灾群众的生活状况,并尝试通过捐款或志愿者活动来尽一份微*之力。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写:
纷纷红尘惓惓情,
忧虑心中难自平。
故人何处共此夜,
只愿明朝见晴晴。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heavy-hearted”或“concerned”,都能传达出忧虑与关心的情感。然而,这些词汇在文化背景和使用频率上与“惓惓之忱”存在差异,后者更强调对他人命运的深切关怀。
反思与总结
对“惓惓之忱”的理解让我认识到在表达情感时,语言的选择可以影响沟通的深度和效果。它提醒我关注周围人的感受,并在语言表达中融入更多的情感,提升交流的温度。
来源:区区惓惓,冀见答享。
来源:-- 汉·王充《论衡·明雩》
引证:
《宋史·岳飞传》:“飞数见帝,论恢复之略。帝问之,飞惓惓之忱,溢于言表。”
《后汉书·班超传》:“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上书乞骸骨,曰:‘臣超犬马齿歼,常恐年衰,奄忽僵仆,孤魂弃捐。昔苏武留匈奴中尚十九年,今臣幸得奉节带金银护西域,如自以寿终屯部,诚无所恨,然恐后世或名臣为没西域。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臣老病衰困,冒死瞽言,谨遣子勇随献物入塞。及臣生在,令勇目见中土。’天子报曰:‘昔班超、耿恭,皆以惓惓之忱,得还中土。’”
《汉书·王莽传上》:“莽上书言:‘臣莽敢以死请,愿得归骨于汉,以全余年。’书奏,天子感其惓惓之忱,许之。”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知尽忠而蔽障于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乃作《离骚》。惓惓之忱,可以感天动地。”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惓惓之忱,不可不察也。”
惓惓之忱成语接龙
惓惓之忱字义分解
惓
1.恳切。
忱
1.真诚而有信用
2.信任
3.真诚的心意
之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