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有虚名
徒有虚名的意思
基本定义:
“徒有虚名”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徒然拥有空洞的名声”,指的是一个人或事物只具备表面的名望,而缺乏实际的能力、价值或成就。它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外表光鲜但内在空虚或无能的人或事物。
成语来源:
“徒有虚名”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年》,原文是“徒有虚名,无所实事”。在古代,名声和实际能力往往被视为衡量一个人或事物价值的重要标准,因此这一成语反映了古人对于名实相符的重视。
使用场景: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 文学作品:常用于描写人物的外在表象与内在真实的对比,增加故事的深度。
- 日常对话:在朋友之间的闲聊中,形容某人看似成功但实际上并无实质成就。
- 演讲:在谈论社会现象时,指出一些人或组织虽然名声在外,但实则缺乏实质性的贡献。
示例句子:
- 他虽然在外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但在行业内却被视为徒有虚名的角色。
- 这家公司的产品宣传得再好,如果质量不行,也只能是徒有虚名。
- 学校里有些同学成绩优秀,但实际上只是徒有虚名,缺乏实际的能力和实践经验。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名存实亡”:指名义上存在,实际上已经不存在。
- “空有其表”:指外表华丽但内在空虚。
-
反义成语:
- “名实相符”:指名声与实际相符合,既有名气也有实力。
- “有口皆碑”:指受到大家的赞扬,声誉良好且有实际成就。
文化与社会背景:
“徒有虚名”在**传统文化中反映了对真实、诚信和实力的重视。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传播的加速和社交媒体的兴起,这一成语的适用性更为广泛,特别是在对待网络名人、企业宣传等方面,提醒人们关注实质而非表象。
情感与联想:
这个成语让我想到在生活中面对的一些人和事,表面上光鲜亮丽却缺乏真正的能力与内涵,这种对比往往让我感到失望。同时,它也激励我追求真实的自我,不仅要在外表上有所追求,更要在内在修养和能力上不断提升。
个人应用:
在我的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能力不足但喜欢自夸的人,常常会用“徒有虚名”来形容他们的表现。这提醒我在评价他人时,不仅要看表面的成就,也要考虑实际的能力和贡献。
创造性使用:
在一个故事中,可以这样写:“他在商界的风头一时无两,大家都称赞他是个成功的企业家,但实际上他的公司只是徒有虚名,真正的利润和创新却几乎没有。”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可以用“all show and no substance”来表达类似的意思,表示某人或某事物只在外表上引人注目,却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不同文化中都存在强调表象与实质之间关系的表达,反映了人们普遍的价值观。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徒有虚名”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在语言学*中,不仅要掌握词汇的表面意义,还要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社会背景。这一成语提醒我们关注实际的能力和价值,避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判断。
来源:计一家不过升斗而已,徒有虚名,不救其弊。
来源:-- 《北齐书·李元忠传》
引证:
《清史稿·曾国藩传》:“国藩虽有功,徒有虚名,非实也。”
《明史·海瑞传》:“瑞虽有清名,徒有虚名,非实也。”
《宋史·岳飞传》:“飞虽有功,徒有虚名,非实也。”
《晋书·王衍传》:“名士无多人,故所贵者必以徒有虚名为识鉴。”
《后汉书·黄琼传》:“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例句:乃马良之弟马谡也。”懿笑曰:“~,乃庸才耳!”(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
徒有虚名成语接龙
徒有虚名字义分解
虚
1.(“墟”的古字)(形声。小篆字。从丘,虍(hū)声。丘,山丘。本义:大土山)。
2.同本义。
3.住所;处所。
4.故城;废址;废墟;荒地。
5.乡村市集。
6.孔洞;空隙。引申为薄弱环节。
有
1.(会意。金文字形,从又(手)持肉,意思是手中有物。本义:具有,与“无”相对)。
2.同本义。
3.存在。
4.取得,获得,占有。
5.相当于“或”。或许。
6.附着在动词、名词、形容词前,相当于词缀,无实际意义。
1.
徒
1.(形声。从辵(chuò),土声。本义:步行) 同本义。
2.步兵,兵卒(周代盛行车战,车上的兵称“甲士”,车后跟着步行的兵叫“徒”)。
3.徒党,同一类或同一派别的人。
4.服徭役的人。
5.门徒,弟子。
6.奴仆。
名
1.(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口夕。本义:自己报出姓名;起名字)。
2.同本义。
3.称说;说出。
4.出名,有名声。
5.以私人名义占有。
6.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