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近人情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不近人情”的字面意思是“行为态度与人情世故相距甚远”。基本含义是形容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缺乏对他人情感的理解与体恤,冷漠无情,或对人情世故缺乏认知。
成语来源
“不近人情”出自《论语·为政》,原文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有的修养和对人情的理解。虽然成语本身的具体出处不详,但其内涵与《论语》中的人际关系哲学有密切关联,强调了对他人情感的理解与尊重。
使用场景
在不同的语境中,“不近人情”可以用于正式和非正式的场合:
- 文学作品:在小说中,可以用来形容某个角色的冷漠性格。
- 日常对话:在朋友间的聊天中,可能会用来批评某人的过于严肃或不理解他人感受的行为。
- 演讲:在讨论社会责任时,可以提到某些政策或行为“不近人情”,以引起听众的关注。
示例句子
- 在职场:他在处理员工关系时总是显得不近人情,导致大家都不愿意向他倾诉问题。
- 在家庭:对于父母的期望,他总是抱有不近人情的态度,完全不考虑他们的感受。
- 在社会:这种政策实在是不近人情,忽视了底层人民的真实需求。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冷酷无情:强调对他人没有同情心,感情冷漠。
- 无情无义:形容对人不讲情义,缺乏人情味。
-
反义成语:
- 体恤人情:强调对他人情感的理解与关心。
- 情深义重:形容人际关系中情感深厚,义气重。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文化中,人际关系与情感交流被极为重视,“不近人情”常被视为一种负面特质。在现代社会,随着个体主义的增强,人们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可能会忽略情感的交流,因此该成语的适用性愈加凸显,提醒人们关注人际关系中的情感温度。
情感与联想
“不近人情”一词往往带有负面情感,使用时让人感到一种冷漠和疏离感。它引发的联想常常是对人际关系的反思,提醒我们在沟通中要更加关注他人的感受,避免冷漠的态度。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曾遇到一位同事,在项目进展中常常提出苛刻的要求,却完全不顾其他团队成员的感受。大家都觉得他的做法不近人情,工作氛围因此变得紧张。后来,我们通过沟通,鼓励他更关注团队的情感需求,改善了关系。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小诗中,可以这样运用该成语:
春风拂面暖阳照,
人情冷暖心中觉。
不近人情何所惧,
共话人生共此刻。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可以用“cold-hearted”或“unfeeling”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但这些词往往更侧重于对情感的冷漠,而不一定涉及对人情世故的理解。不同文化对情感的表达和理解方式各有差异,可能导致对“不近人情”的解读有所不同。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不近人情”的分析,我更加理解了人际交往中情感的重要性。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处理事务时,不仅要考虑效率,更要关注他人的感受,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适时运用该成语,能更准确地传达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和思考。
来源: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
来源:-- 《庄子·逍遥游》
引证:
《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论语·雍也》:“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鯈、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处狄十二年而行。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氏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氏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乃馈盘飧,置璧焉。公子受飧反璧。及宋,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穀?’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奉匜沃盥,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而囚。他日,公享之。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赵衰曰:‘重耳拜赐。’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家楼临民家。民家有躄者,槃散行汲。平原君美人居楼上,临见,大笑之。明日,躄者至平原君门,请曰:‘臣闻君之好士,士不远千里而至者,以君能贵士而贱妾也。臣不幸有罢癃之病,而君之后宫临而笑臣,臣愿得笑臣者头。’平原君笑应曰:‘诺。’躄者去,平原君笑曰:‘观此竖子,乃欲以一笑之故杀吾美人,不亦甚乎!’终不杀。居岁余,宾客门下舍人稍稍引去者过半。平原君怪之,曰:‘胜所以待诸君者未尝敢失礼,而去者何多也?’门下一人前对曰:‘以君之不杀笑躄者,以君为爱色而贱士,士即去耳。’于是平原君乃斩笑躄者美人头,自造门进躄者,因谢焉。其后门下乃复稍稍来。是时齐有孟尝,魏有信陵,楚有春申,故争相倾以待士。”
《庄子·逍遥游》:“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故事:春秋时期,楚国狂士接舆对肩吾说北海有一座姑射仙山,山上的神仙可以让世界五谷丰登。肩吾认为接舆的话大而无当、不近人情,就对连叔说接舆在吹牛。连叔沉思了一会,对肩吾说接舆的话不一定是没有道理的
例句:大人先问自己真情怎样?还说我恐吓,实太过~。
不近人情成语接龙
不近人情字义分解
近
1.(形声。从辵(chuò),表示与行走有关,斤声。本义:走近,接近)。
2.同本义。
3.引申追求,希求。
4.逼近。
5.得宠。
6.知晓。
情
1.(形声。从心,青声。本义:感情)。
2.同本义。
3.本性。
4.爱情。
5.实情,情况。
6.私情;人情;情分。
人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2.同本义。
3.某人;某种人;某些人。
4.别人,他人。
5.民,百姓。
6.指成年人。
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