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棺篆鼎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瓦棺篆鼎”由四个字组成,其中“瓦棺”指的是用瓦片制成的棺材,象征贫穷和简陋;“篆鼎”指的是古代用于祭祀和烹饪的青铜器,象征权力和财富。整体来看,“瓦棺篆鼎”用以比喻人的地位和财富差异,表达一种对比,通常暗含对物质条件的讽刺或无奈。
成语来源
“瓦棺篆鼎”出自《庄子》。在《庄子·外物》一篇中,庄子提到“瓦棺”与“篆鼎”的对比,反映了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不同追求。这一成语的历史背景涉及古代社会对财富和地位的重视,以及人们在物质与精神之间的矛盾。
使用场景
该成语可以用于以下几个场景:
- 文学作品:在古典文学或现代小说中描述人物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
- 日常对话:在朋友或同事之间谈论生活的艰辛和对财富的追求。
- 演讲:在公共演讲中用以引入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讨论。
示例句子
- 他总是抱怨生活贫困,真是“瓦棺篆鼎”,令人心疼。
- 在这个物质至上的时代,许多人只关心“篆鼎”的辉煌,而忽视了“瓦棺”的悲哀。
- 这部小说通过描绘“瓦棺篆鼎”的对比,深刻揭示了社会的残酷与不公。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富贵贫贱、贫富差距。这些成语同样表达了人们在财富和地位上的差异。
- 反义成语:一视同仁、平分秋色。这些成语强调公平和无差别的对待,和“瓦棺篆鼎”的对比形成鲜明对照。
文化与社会背景
“瓦棺篆鼎”在**传统文化中反映了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与精神生活的忽视。它揭示了社会阶层的固化以及贫富差距带来的社会问题。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依然适用,尤其在讨论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等话题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情感与联想
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社会的不平等和个体在物质追求中的无奈感。它激发了我对社会现象的反思,让我更加关注那些被忽视的群体和他们的生活状况。
个人应用
在我生活的某个阶段,我曾参与志愿者活动,帮助贫困儿童。在与他们的接触中,我深刻体会到“瓦棺篆鼎”的现实意义,这些孩子的生活条件和我大相径庭,让我感受到社会的复杂和不公。
创造性使用
在一个故事中,可以写到一个年轻人从贫困中奋斗出来,经历了“瓦棺篆鼎”的生活,他在成功后仍然保持谦逊,帮助那些仍在“瓦棺”中的人们,传递出一种温暖和希望。
跨文化比较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贫贱不能移”或“人不可貌相”。这些表达都强调了物质条件对人的影响,并呼唤对内在品质的重视,尽管具体的文化背景和表现方式有所不同。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瓦棺篆鼎”的学,我对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意识到语言的力量在于其能够传递复杂的社会情感和思考。这一成语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提醒我关注社会现实,增添了我对生活的思考深度。
来源: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
来源:-- 唐·杜牧《〈李贺集〉序》
引证:
《宋史·文苑传·欧阳修》:“修字永叔,庐陵人也。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
《文选·张衡<西京赋>》:“于是采椽不斫,茅茨不翦,无斫削之事,磨砻之功。”
《后汉书·班固传》:“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也。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
《汉书·艺文志》:“《周礼》有《考工记》,记百工之事,其器用制度,皆详焉。”
《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
瓦棺篆鼎成语接龙
瓦棺篆鼎字义分解
鼎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的部分象鼎的左右耳及鼎腹,下面象鼎足。本义:古代烹煮用的器物)。
2.同本义 。盛行于商、周。用于煮盛物品,或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统治者亦用作烹人的刑具。
3.显赫,盛大。
4.变革。
篆
1.(形声。从竹,彖(tuàn)声。从竹,与简册有关。本义:即篆书。汉字的一种书体,通常包括大篆、小篆,一般指小篆)。
2.同本义。
3.官印的代称。
4.官职。
5.特指用篆体字书写。
6.雕刻。
瓦
1.(象形。象屋瓦俯仰相承的样子。“瓦”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已烧土器的总称)。
2.同本义。
3.屋瓦。
4.功率单位,瓦特的简称。
5.盾脊,盾背拱起如覆瓦的部分。
6.宋、元时都市中的游乐、贸易场所。也称“瓦子”、“瓦舍”、“瓦肆”或“瓦市”。
1.用瓦覆盖;铺瓦。
棺
1.(形声。从木,官声。本义:棺材,装殓尸体的器具) 同本义。亦称:棺木,棺函,棺柩,棺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