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杀不可辱的意思
辱:侮辱。可以牺牲生命但不可遭受侮辱。形容做人的尊严。
来源:儒有可亲而不可却,可近而不可迫,可杀而不可辱。
来源:-- 《孔子家语·儒行解》
引证:
《后汉书·耿弇传》:“弇曰:‘吾闻之,勇士不死则已,死则举大名耳,此之谓也。’”
《汉书·王莽传》:“莽曰:‘吾闻之,勇士不死则已,死则举大名耳,此之谓也。’”
《战国策·齐策六》:“田单曰:‘吾闻之,勇士不死则已,死则举大名耳,此之谓也。’”
《左传·宣公十五年》:“子反曰:‘不可,吾闻之,勇士不死则已,死则举大名耳,此之谓也。’”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例句:即此我便随汝前往,但我英雄旨趣,~。
可杀不可辱成语接龙
可杀不可辱字义分解
辱
1. (会意。甲骨文字形,是“辰”下加脚(止)或加手(又,寸)的形象。①本义:耕作。“辰”是“蜃”的本字,古代以蜃为农具进行耕作。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耨”(nòu)。②引申义:耻辱) 同引申义。
2. 使…受辱;侮辱。
3. 埋没。
4. 谦词。承蒙。
5. 压下去,挫。
6. 隆重;厚。
杀
1. (形声。从殳,杀声。古字作“杀”,甲骨文字形,在人(大)的下方做上一个被剁的记号,表示杀。殳(shū):兵器。从殳表示与杀有关。本义:杀戮)。
2. 同本义。
3. 攻杀,激战。
4. 凋落。
5. 败坏;衰败。
6. 旧称臣杀君,子杀父母为弑。
可
1. (会意。从口,从丂(供神之架),表示在神前歌唱。“可”似为“歌”字的古文。①本义:唱 ②引申义:许可)。
2. 许可;同意;准许。
3. 能够;可以。
4. 值得,堪。
5. 相称;适合。
6. 应当,应该。
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 古疑问词。
5. 用来调整音节。
6.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