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惊可愕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可惊可愕”由“可惊”和“可愕”两个部分组成。字面意思是可以让人感到惊讶,也可以让人感到震惊。它通常用来形容事物的异常、突然,或出乎意料的情形,表达出人们情绪的震撼与意外。
成语来源
“可惊可愕”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或文献出处,但其构词方式和语义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中的“惊”和“愕”两个词汇。“惊”指的是因为意外而感到的震惊,“愕”则是因为吃惊而发呆,二者结合体现了强烈的情感反应。
使用场景
在不同的语境中,“可惊可愕”可以用于描述各种情况。例如:
- 文学作品:在小说中,角色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可以用该成语来描绘他们的反应。
- 日常对话:当朋友分享一个令人震惊的新闻时,可以说“听到这个消息,我真的是可惊可愕”。
- 演讲:在演讲中描述某个社会问题的严重性时,可以使用该成语来强调其令人震惊的程度。
示例句子
- 看到那幅惊人的画面,大家无不感到可惊可愕。
- 这个消息让我们可惊可愕,完全没想到事情会发展成这样。
- 他的表现可惊可愕,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目瞪口呆”:形容因惊讶而愣住。
- “惊天动地”:形容震动天地的重大**。
-
反义成语:
- “平淡无奇”:形容事情非常普通,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 “心平气和”:形容心情平静,没有惊慌。
同义成语与“可惊可愕”在情感强度上有所不同,前者更侧重于惊讶的状态,而后者则强调了惊讶带来的情感冲击。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文化中,“惊”和“愕”常常与人们的情感反应密切相关,尤其在面对突发或意外消息时。现代社会中,快节奏的生活和信息的快速传播使得人们更容易感到“可惊可愕”,这也反映了社会心理状态的变化。
情感与联想
“可惊可愕”常常带有负面情绪,令人感到不安或不适。它让我联想到突发的坏消息,如自然灾害或社会**,这些都是让人感到震惊的情况。这样的联想使我在表达情感时更加小心,以免引起他人的不安。
个人应用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经历过一场突如其来的家族变故,听到消息时的反应就是“可惊可愕”。这个成语恰好表达了我当时的震惊与无助。
创造性使用
以下是一首小诗,尝试融入“可惊可愕”:
夜深人静月如钩,
骤然雷声震天愁。
可惊可愕心难定,
何处寻梦归何求。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可以用“astonishing”或“shocking”来表达类似的情感。尽管这些词汇在情感强度上可能有所不同,但它们都能够传达出令人震惊的感觉。在不同文化中,对惊讶的反应也可能存在差异,有些文化可能更为内敛,而有些文化则可能更加外向。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可惊可愕”的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如何在语言中传达复杂的情感和反应。这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也提升了我在表达突发情感时的敏感度,使我在交流中更能把握语境和情感的变化。
来源: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雷行,雨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皆一一达之于诗。
来源:-- 明·袁宏道《徐文长传》
引证: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长壮有姿貌。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后汉书·班超传》:“超问其状,相者指曰:‘生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超闻之,叹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汉书·王莽传下》:“莽忧懑不能食,亶饮酒,啖鳆鱼。读军书倦,因冯几寐,不复就枕矣。”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犨、胥臣。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鯈、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处狄十二年而行。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氏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氏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乃馈盘飧,置璧焉。公子受飧反璧。及宋,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穀?’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奉匜沃盥,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而囚。他日,公享之。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赵衰曰:‘重耳拜赐。’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例句:日本自明治变法,三十年来进步之速,~。弟的这书也不过断烂朝报,一篇陈帐,不适用的了。
可惊可愕成语接龙
可惊可愕字义分解
愕
1.(形声。从心,咢声。本义:惊讶)。
2.同本义 愕,惊也。——《广雅·释诂一》。
3.又。
4.直言。
惊
1.(形声。从马,敬声。本义:马受惊)。
2.同本义。
3.惊动;震惊。
4.动。
5.惊慌,恐惧。
6.纷乱。
可
1.(会意。从口,从丂(供神之架),表示在神前歌唱。“可”似为“歌”字的古文。①本义:唱 ②引申义:许可)。
2.许可;同意;准许。
3.能够;可以。
4.值得,堪。
5.相称;适合。
6.应当,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