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钵催诗的意思
基本定义
“击钵催诗”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为用木槌敲击钵盂来催促诗句的创作。它的基本含义是指通过某种方式激励或催促诗人进行创作,通常用于形容对文学创作的期待和渴望。
成语来源
该成语源于*古代文人雅士的聚会场合。在古代,诗歌是文人交往的重要方式,击钵催诗的场景常见于酒宴或文会中,文人通过敲击钵盂来引导气氛,促进诗歌的即兴创作。具体的历史典故并不明确,但这一惯反映了古代文人的风雅情趣。
使用场景
“击钵催诗”常用于文学作品、诗社活动、文人聚会等场合,形容一种鼓励创作的氛围。在日常对话中,也可以用来比喻对他人创作的期待。例如,在评论一位诗人的作品时,可以说:“他的每一首诗都像是击钵催诗,让人期待下一个佳作。”
示例句子
- 在诗社聚会上,大家围坐在一起,击钵催诗,气氛热烈。
- 她总是喜欢在夜深人静时,手握笔杆,击钵催诗,创作出动人的词句。
- 每当朋友聚会时,我就会想起那次击钵催诗的经历,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激情的夜晚。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
- “吟风弄月”:形容人们在自然中吟咏诗歌,意指对文学创作的追求。
- “诗情画意”:形容诗歌与绘画相互交融的美好意境。
反义成语:
- “无病呻吟”:形容没有实际内容或价值的空谈,通常带有贬义。
- “闭门造车”:比喻不考虑外界实际情况,自己进行创作,缺乏灵感和互动。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古代**,诗歌是文人雅士身份和修养的重要体现,击钵催诗的场合不仅是文学创作的空间,也是社交互动的重要形式。现今社会虽然形式变了,但对艺术创作的热情依然存在,现代文学活动中也常常会有以“击钵催诗”为名的聚会,鼓励人们进行创作。
情感与联想
“击钵催诗”让我联想到那种热烈的创作氛围以及文人间的友谊。它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期待与激励,促使我在写作时也能感受到一种源源不断的灵感。
个人应用
我曾在一次文学沙龙中,看到几位朋友在激烈讨论中互相激励,最终创作出了几首动人的诗歌。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击钵催诗”的意义,也让我在自己的写作中更愿意寻求他人的反馈与互动。
创造性使用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诗人们聚集在庭院中,竹影摇曳,阳光洒落。此时,有人轻轻地击打着钵盂,清脆的声响如同乐曲般在空气中回荡,催促着灵感的涌现。诗句在这样的氛围中如泉水般涌出,仿佛每一个音符都在诉说着春天的故事。
跨文化比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催促创作的场景可以用“open mic”(开放麦克风)来形容,诗人和音乐家可以在这样的场合即兴表演,鼓励创作的氛围与“击钵催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击钵催诗”的学,我深刻认识到文学创作不仅是个人的事情,更是一个需要互动和交流的过程。这个成语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提醒我珍视与他人的沟通,激励我在创作中不断寻求灵感和反馈。
引证: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七:“余尝谓:‘诗文之作,未有不以学始之,以才终之者也。’今人诗才不足,乃以学补之;学不足,乃以命补之。此击钵催诗之陋习也。”
清·赵翼《陔馀丛考·击钵催诗》:“击钵催诗,一韵俱无,何以成文?”
宋·陈师道《后山诗话》:“杨大年、钱文僖、晏元献、刘子仪为诗皆宗李义山,号‘西昆体’。后进多窃义山语句。尝内宴,优人有为义山者,衣服败裂,告人曰:‘吾为诸馆职撏撦至此。’闻者欢笑。”
《新唐书·文艺传中·李适》:“凡天子飨会游豫,唯宰相及学士得从……帝有所感即赋诗,学士皆属和,当时人所歆慕。然皆狎猥佻佞,忘君臣礼法,惟以文华取幸。”
《南史·王僧孺传》:“竟陵王子良尝夜集学士,刻烛为诗,四韵者则刻一寸,以是为率。文琰曰:‘顿烧一寸烛,而成四韵诗,何难之有!’乃与令楷、江洪等共打铜钵立韵,响灭则诗成,皆可观览。”
故事:南朝时期,齐竟陵王萧子良常于夜间邀文人学士饮酒赋诗,刻烛限时,规定烛燃一寸,诗成四韵。萧文琰认为这不是难事,就与丘令楷、江洪二人改为击铜钵催诗,要求钵声一止就做成一首诗
例句:我们偶尔也玩~的游戏。
击钵催诗成语接龙
击钵催诗字义分解
钵
1.(形声。从金,本声。僧人的食器)。
2.僧侣所用的食具,像碗,底平,口略小。
诗
1.(形声。从言,寺声。本义:诗歌)。
2.同本义。
3.指《诗经》。在古语中凡称“诗曰”、“诗云”都是指《诗经》。
4.诵诗;作诗;赋诗歌颂。
击
1.(形声。从手,毄(jī)声。本义:敲击,敲打)。
2.同本义。
3.攻击;攻打。
4.碰撞;接触。
5.杀;搏杀。
催
1.(形声。从人,崔声。本义:催促,促使) 同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