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下针砭的意思
基本定义
“痛下针砭”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痛苦地用针去戳砭”或“用针砭刺痛”。它的基本含义是对事物进行严厉的批评或深刻的剖析,特别是对一些不正之风或错误行为的直接指摘。
成语来源
该成语源于古代中医的针灸理论,针砭是中医治疗手段之一,意在通过针灸刺激病灶来达到疗效。它强调了痛苦和直接的干预,暗喻在面对问题时需要直言不讳,勇敢揭露。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在其作品中也提到过这一概念,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真理的追求。
使用场景
“痛下针砭”常用于文学作品、政治演讲以及日常对话中,尤其是在讨论社会问题、政治现象或个人行为时。比如,在一场关于腐败的讨论中,某位发言者可能会说:“我们需要痛下针砭,直面这些腐败现象,才能真正推动社会进步。”
示例句子
- 在这次会议上,专家们痛下针砭,指出了当前教育体制的诸多缺陷。
- 他在演讲中痛下针砭,毫不留情地批评了政府的决策失误。
- 这本书痛下针砭地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令人深思。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
- “直言不讳”:直接说出自己的看法,没有隐瞒。
- “锐意进取”:形容积极大胆地追求进步,虽然与“痛下针砭”有所不同,但也有激励人心的意味。
反义成语:
- “遮遮掩掩”:形容说话不直接,有所隐瞒。
- “阿谀奉承”:指迎合讨好他人,与痛下针砭的严肃态度相反。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直言不讳被视为一种美德。古人强调“君子言必信,行必果”,认为言辞应当真实而有力。现代社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和问题,痛下针砭的态度依然重要,能够促进社会的自省和进步。
情感与联想
“痛下针砭”给人一种勇敢、果敢的感觉,联想到勇于揭露真相的人物形象。它强调了面对问题时不退缩的精神,能够激励人们在生活中勇于面对困难,提出批评和建议。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在班会上,我针对同学们的学态度提出了“痛下针砭”的批评,指出了大家对课程的敷衍态度。虽然一开始大家有些不愉快,但经过讨论后,大家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最终促进了班级的整体学氛围。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融入“痛下针砭”这个成语:
笔尖如刀痛下针砭,
字字句句刺心间。
世事如烟难掩目,
愿君醒悟共明天。
这首诗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并希望通过深刻的反思带来改变。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可以用“sharp criticism”或“to speak bluntly”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但往往缺少“痛下”的这种深刻与直接。不同文化在对待批评时的态度和方式有所不同,中文成语更强调对错的辨析与直面问题的勇气。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痛下针砭”的学,我更加理解了在表达意见时,直言不讳的重要性。这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也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能够使用这样的成语,让我的表达更具力量和感染力。
来源:时时苦语见针砭,邂逅天涯得三益。
来源:-- 宋·范成大《晞真阁留别方道士宾实》诗
引证:
《宋史·方技传·王惟一》:“惟一曰:‘病在经络,非针石不能及也。’乃为针石,所中无不愈者。”
《三国志·魏书·华佗传》:“佗曰:‘病者,五脏六腑皆受病,非独肠胃也。’乃为针石,所中无不愈者。”
《后汉书·华佗传》:“佗曰:‘病者,五脏六腑皆受病,非独肠胃也。’乃为针石,所中无不愈者。”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医和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
例句:《慎疾刍言》,为溺于邪说俗见者~。
痛下针砭成语接龙
痛下针砭字义分解
针
1.(会意。从金,从十。最初用的竹针,写作“箴”,后来有了金属的针,写作“鍼”(针)。本义:缝衣的用具)。
2.同本义。
3.缝缀衣物的用具。也叫“引线”。
4.医疗用具。用石或金属做成。
5.缝。
6.刺。
砭
1.(形声。从石,乏声。本义:治病刺穴的石针)。
2.同本义。
3.古代用石针扎皮肉治病。后用金属针以治病,也称“砭”。
4.救治。
5.刺。
痛
1.(形声。从疒,甬声。疒(chuáng),与疾病有关。本义:疼痛)。
2.同本义。
3.痛恨。
4.痛惜;怜惜;叹惜。
5.又如痛惋(谓极其怅恨而惋惜)。
6.痛爱,怜爱。
下
1.(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2.同本义。
3.地。
4.臣下;百姓;群众。
5.方面。
6.特指湖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