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íngcháqiūháozhīmò,érjiànxīn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拼音míngcháqiūháozhīérjiànxīn

繁体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的意思

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只看到小处,看不到大处。

来源: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来源:-- 《孟子·梁惠王上》

引证

《汉书·王莽传上》:“莽为人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西从雒阳,至函谷关,关吏曰:‘将军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淮南子·说山训》:“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此之谓不知务。”

《韩非子·难三》:“明君之治国也,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jiàn,xiàn), 见部,共4画

1.(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目”,下面是“人”。在人的头上加只眼睛,就是为了突出眼睛的作用。本义:看见,看到)。

2.同本义。

3.进见;会见。

4.遇到;碰见。

5.听到。

6.观察;知道;了解。

1.“现”的古字。显现;出现;实现。

2.介绍,推荐。

3.(“现”的古字)。

4.现有;现成。

5.现在。

读音(xīn), 艹部,共16画

1.同本义。

2.可以劈开来用的粗大木柴。

3.取以为薪;打柴。

读音(yú), 臼部,共14画

1.(形声。从车,舁(yú)声。本义:车厢)。

2.同本义。

3.车辆,尤指马车。

4.古地名 。汉置,属临淮郡,东汉改属广陵郡,南朝宋并入江都县。故城在今江苏省江都县西。

5.大众。

6.共同抬。

读音(ér), 而部,共6画

1.(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2.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3.表示并列关系。

4.表示递进关系。

5.表示承接关系。

6.表示转折关系。

1.

2.才能。

3.能够。

读音(qiū), 禾部,共9画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为蟋蟀形,虫以鸣秋,借以表达“秋天”的概念。另一写法,是蟋蟀形下加“火”字,表示秋天禾谷熟,似火灼。籀文又添加“禾”旁。本义:收成,成熟的庄稼)。

2.同本义。

3.秋季 。四季中的第三季,即八月、九月和十月这三个月。

4.年。

5.指某一时期、某一时刻。

6.悲愁。

读音(háo), 毛部,共11画

1.(毫为豪的俗字。形声。从毛,高省声。本义:长而尖的毛)。

2.同本义。

3.毛笔的头部;毛笔。

4.比喻极细小的东西,细微。

5.单位名。

6.长度单位,等于千分之一寸或1/30毫米。

读音(mò), 木部,共5画

1.(指事。金文字形。“木”上加一点,指明树木末梢所在处。本义:树梢)。

2.同本义。

3.泛指物的末端、末尾。

4.古代称农为本,反本为末,即工商业。

5.传统戏曲角色名。主要扮演中年男子。

6.末期;晚年。

读音(míng), 日部,共8画

1.(会意。甲骨文以“日、月”发光表示明亮。小篆从月囧(jiǒng),从月,取月之光;从囧,取窗牖之明亮。本义:明亮,清晰明亮)。

2.同本义。与“昏暗”相对。

3.明白,清楚。

4.圣明,明察,明智。

5.明显,明确。

6.明艳, 鲜明。

读音(chá), 宀部,共14画

1.(形声。从宀(mián),祭声。本义:观察;仔细看)。

2.同本义。

3.明察,知晓。

4.调查;考察。

5.分辨。

6.考察后予以推举,举荐。

读音(zhī), 丶部,共3画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又。

读音(bù,fǒu), 一部,共4画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的意思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的拼音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译文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之患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褒义 贬义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与其哲理一致的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翻译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比喻什么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什么哲理

明察秋毫 不见舆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