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ālùn

格杀勿论

拼音shālùn

繁体格殺勿論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可将拒捕的人当场打死"

近义词格杀无论格杀弗论格杀不论

格杀勿论的意思

基本定义

“格杀勿论”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格杀”指的是“制止并杀掉”,而“勿论”则是“不必讨论”。整体上,这个成语表达了一种决绝的态度,意味着对某种行为或人物采取极端措施,不容置疑或讨论。

成语来源

“格杀勿论”出自清代作家李汝珍的小说《镜花缘》。在书中,成语用以形容一种强烈的决策态度,尤其在面对敌人或威胁时,强调不容妥协的决断。这一成语反映了历史上对某些行为或思想的极端处理方式。

使用场景

  1. 文学作品:在古典小说或现代言情中,可能用于描述角色在面对敌人时毫不犹豫地采取极端行动。
  2. 日常对话:在朋友间讨论某种危机时,可能引用此成语来表达必须果断处理问题的态度。
  3. 演讲:在政治或社会**中,演讲者可能使用此成语来强调对某些行为的零容忍政策。

示例句子

  1. 面对敌人的威胁,我们必须采取“格杀勿论”的态度,绝不手软。
  2. 在这个问题上,领导明确表示“格杀勿论”,不允许任何异议。
  3. 对于那些违法乱纪的人,法律应该采取格杀勿论的措施。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斩草除根、坚决果断。这些成语同样表达了对问题采取强硬处理的态度。
  • 反义成语:温和处理、和气生财。这些成语则强调通过和平手段解决问题,体现出相对宽容的态度。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中,“格杀勿论”反映了对暴力和极端措施的某种接受度,尤其是在面对威胁时。然而,现代社会提倡和谐与包容,这一成语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引发争议,需结合具体情境使用。

情感与联想

“格杀勿论”常常带有一种紧迫和决绝的情感,给人一种强烈的警示感。这种情感可能会让我联想到历史中的战争、冲突和极端**,同时也引发对人性和道德的思考。

个人应用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曾面临一些需要立即决策的情况,我会想到“格杀勿论”的态度,提醒自己在紧急情况下要果断。同时,我也会考虑到这种态度可能带来的后果,尽量把握好分寸。

创造性使用

在某个故事中,有一位将军在面对敌军的进攻时,毅然决然地下令:“格杀勿论,保卫我们的家园!”他的坚定信念激励了每一位士兵,最终赢得了胜利。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no mercy”或“zero tolerance”,这些短语同样传达了对某些行为或情况采取绝对不妥协的态度。然而,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这些表达在适用性和情感色彩上有所差异。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格杀勿论”的分析,我认识到这一成语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的重要性。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也让我对决策过程中的果断与果敢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实际应用中,我会更加注重语境,以避免误用带来的负面影响。

来源:诸卿皆老傭也。今日设君臣之礼,反更殽乱,儿戏尚不如此,皆可格杀。

来源:-- 《后汉书·刘盆子传》

引证

《清史稿·世祖本纪》:“世祖曰:‘敢有抗命者,格杀勿论。’”

《明史·太祖本纪》:“太祖曰:‘敢有违令者,格杀勿论。’”

《宋史·岳飞传》:“飞曰:‘敢有异议者,格杀勿论。’”

《后汉书·宦者列传》:“帝怒,下诏曰:‘敢有复言者,格杀勿论。’”

《汉书·王莽传》:“莽乃下诏曰:‘敢有非议者,格杀勿论。’”

例句如有白拒捕等事,~。

格杀勿论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lùn,lún), 讠部,共6画

1.《论语》的简称 。内容主要是记录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

1.(形声。从言,仑(lún)声。本义:评论,研究。引申为“议论”)。

2.议论, 分析和说明事理。

3.思;思考。

4.衡量;评定。

5.评论;辩析。

6.又。

读音(gé), 木部,共10画

1.(形声。从木,各声。本义:树木的长枝条)。

2.同本义。

3.引申为格子。

4.栅栏。

5.法式;标准;规格。

6.箭靶子。

1.

读音(shā), 木部,共6画

1.(形声。从殳,杀声。古字作“杀”,甲骨文字形,在人(大)的下方做上一个被剁的记号,表示杀。殳(shū):兵器。从殳表示与杀有关。本义:杀戮)。

2.同本义。

3.攻杀,激战。

4.凋落。

5.败坏;衰败。

6.旧称臣杀君,子杀父母为弑。

读音(wù), 勹部,共4画

1.(象形。据甲骨文,像一树旗。右边是柄,左边是飘带。本义:州里所建旗帜) 古代大夫、士所建旗帜,半赤半白,用来麾集人众。

2.不。

3.不要,别。

4.无,没有。与“有”相对 没得到;落空)。

格杀勿论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

格杀勿论是什么意思

格杀勿论的拼音

格杀勿论是成语吗

格杀勿论还是格杀无论

格杀勿论的近义词

恪杀勿论与格杀勿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