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杀不论的意思
基本定义
“格杀不论”这个成语由四个字组成,其中“格”意为阻挡、制止,“杀”意为杀死、消灭,“不论”则是指不进行讨论或考虑。字面上理解,该成语的意思是指在特定情况下,采取极端措施,毫不犹豫地消灭目标,不予以讨论或考虑。这通常指在面对威胁时采取的果断和无情的措施。
成语来源
“格杀不论”源于古代的军事和法律概念,具有强烈的威慑和控制意味。具体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战争中,指的是对敌人的果断态度,尤其是在敌人威胁到安全时,必须毫不留情地消灭敌人,以确保自身的生存。成语的具体出处不详,但其思想在古代兵法中得到了体现。
使用场景
“格杀不论”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 军事场合:描述在战斗中对敌人毫不留情的态度。
- 法律与执法:指对犯罪分子的严格处理,强调不容情面。
- 日常对话:在讨论某种决策时,表明决策的果断和无情。
示例句子
- 在这次反恐行动中,指挥官下令格杀不论,确保任何可疑分子都不会逃脱。
- 面对这种犯罪行为,警方采取了格杀不论的措施,绝不姑息。
- 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有些企业采取格杀不论的策略,力求在市场中获得优势。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毫不留情:指对人或事物非常严厉,没有一点宽容。
- 斩草除根:表示解决问题时要彻底,不留后患。
-
反义成语:
- 网开一面:指在处理事情时留有余地,不完全严厉。
- 和气生财:强调通过和善的态度来获得利益。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果断和强硬常被视为领导者的优秀品质,尤其在军事和政治领域。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过于强调“格杀不论”的做法可能会引发伦理与道德的争议。因此,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该成语的使用需要谨慎,需考虑到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
情感与联想
“格杀不论”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果断和严厉,可能引发对暴力和威慑的联想。这种情感反应在不同语境下可能会有所不同,有时会被理解为保护和维护正义的必要手段,而有时则可能被视为冷酷无情。
个人应用
在生活中,我曾经历过一次团队决策会议,面对一个影响项目进展的重大问题,团队领导果断决定采取“格杀不论”的策略,迅速调整方向,最终使项目顺利完成。这一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在关键时刻,果断的重要性。
创造性使用
在某个故事中,可以这样描写: “在黑暗的森林中,猎手悄无声息地潜行,心中暗自决定,若发现任何潜在的威胁,便是格杀不论。他知道,生存的法则就是在危险面前不留情面。”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take no prisoners”,意指在处理事情时不留情面,通常用于形容极端果断的态度。虽然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但在文化背景中,二者都强调了在面对威胁或竞争时的果断与严厉。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格杀不论”的分析,我认识到该成语不仅是对决策果断性的描述,也反映了在特定情境下采取的无情措施的必要性。在语言学*和交流中,理解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表达方式,同时帮助我更好地把握语境,增强沟通的有效性。
来源:诸卿皆老傭也。今日设君臣之礼,反更殽乱,儿戏尚不如此,皆可格杀。
来源:-- 《后汉书·刘盆子传》
引证:
《明史·海瑞传》:“瑞性刚直,不畏强御,屡劾权贵。帝嘉其忠,擢为右都御史。时权贵多不法,瑞执法严,格杀不论。”
《宋史·岳飞传》:“飞以恢复为己任,屡建奇功。秦桧忌之,诬以谋反,下狱,格杀不论。”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卓果自疑,多所忌惮,格杀不论。”
《后汉书·董卓传》:“卓至,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师大乱。卓诛杀宦官,格杀不论。”
《汉书·王莽传下》:“其有不服者,辄以法格杀之。”
例句: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王履谦便下令包围活捉,~。”
格杀不论成语接龙
格杀不论字义分解
论
1.《论语》的简称 。内容主要是记录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
1.(形声。从言,仑(lún)声。本义:评论,研究。引申为“议论”)。
2.议论, 分析和说明事理。
3.思;思考。
4.衡量;评定。
5.评论;辩析。
6.又。
格
1.(形声。从木,各声。本义:树木的长枝条)。
2.同本义。
3.引申为格子。
4.栅栏。
5.法式;标准;规格。
6.箭靶子。
1.
杀
1.(形声。从殳,杀声。古字作“杀”,甲骨文字形,在人(大)的下方做上一个被剁的记号,表示杀。殳(shū):兵器。从殳表示与杀有关。本义:杀戮)。
2.同本义。
3.攻杀,激战。
4.凋落。
5.败坏;衰败。
6.旧称臣杀君,子杀父母为弑。
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