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宝山而空手回的意思
宝山:聚藏宝物的山。进入满藏宝物的山间却空手回来。比喻虽然遇到了很好的机会,却毫无所得。
来源:如人无手,虽至宝山,终无所得。
来源:--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离世间品》下卷
引证:
《儒林外史》第三十五回:“杜少卿道:‘我入得这宝山,岂有空手回之理?’”
《聊斋志异·阿宝》:“生曰:‘我入得这宝山,岂有空手回之理?’”
《水浒传》第十八回:“宋江道:‘我等入得这梁山泊,岂有空手回之理?’”
《西游记》第二十三回:“行者道:‘师父,你只管放心,我等入得宝山,岂有空手回之理?’”
《红楼梦》第五回:“宝玉听了,心中暗想:‘我若能入得这宝山,岂有空手回之理?’”
例句:在婿固不敢厚望,~,想岳亦不能忘情也。
入宝山而空手回成语接龙
入宝山而空手回字义分解
而
1.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2.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3. 表示并列关系。
4. 表示递进关系。
5. 表示承接关系。
6. 表示转折关系。
1.
2. 才能。
3. 能够。
空
1. 空虚;内无所有。引申为空虚处,空档。
2. 罄尽;空其所有。引申为没有。
3. 广阔;空旷。
4. 空洞而不实际;空泛;虚构。
5. 空间;天空。
6. 佛教语。
1. (形声。从穴,工声。本义:孔,窟窿)。
2. 同本义
3. 口,嘴巴。
1. 使之困穷。
2. 腾让出来。
3. 闲暇,闲功夫,没被占用的时间。
手
1.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2. 同本义。
3. 专司某事或擅长某种技艺的人。
4. 笔迹。
5. 手艺;本领。
6. 亲自,亲手。
山
1.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2. 同本义。
3. 形状像山的东西。
4. 特指“五岳”。
5. 指酒肆的楼上。
6. 粗俗。
宝
1. (形声。甲骨文字形,象房子里有贝和玉,表示家里藏有珍宝,会意。在西周金文里,又加上一个声符“缶”(古音与“宝”同)。本义:珍宝)。
2. 同本义。
3. 珍贵的东西。
4. 印信符玺。
5. 一种赌具。方形,用牛角或硬木做成,上有指示方向的记号,参加赌博的人猜测宝上所指的方向下注。
6. 珍爱,珍视。
回
1. (囘为回的古字; 廻为迴的俗字。囬、迴同回。象形。甲骨文象渊水回旋之形。本义:回旋;旋转)。
2. 同本义。
3. 环绕; 包围。
4. 掉转。
5. 还,返回。
6. 改变。
入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个尖头器具,尖头器具容易进入。本义:进来,进去)。
2. 同本义。
3. 参加, 加入。
4. 交、交纳。
5. 接纳;采纳。
6. 与…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