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炭不言,冷热自明的意思
比喻内心的诚意不用表白,必然表现在行动上。
来源:尧、舜、周公所以能致忠谏者,以其款诚之心者也,冰炭不言,而冷热之质自明者,以其有实也。
来源:-- 《晋书·王沈传》
引证:
《汉书·艺文志》:“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
《韩非子·难一》:“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
《庄子·逍遥游》:“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
冰炭不言,冷热自明成语接龙
冰炭不言,冷热自明字义分解
言
1.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2. 同本义。
3. 议论,谈论。
4. 记载。
5. 问。
6. 告知;告诉。
自
1. (象形。小篆字形。象鼻形。“自”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鼻子)。
2. 同本义。
3. 始;开头。
4. 起源。
5. 自己,自我;本身。
6. 由;从。
热
炭
1. (形声。从火,岸省声。本义:木炭)。
2. 同本义。
3. 火。比喻灾难;困苦。
4. 姓。
明
1. (会意。甲骨文以“日、月”发光表示明亮。小篆从月囧(jiǒng),从月,取月之光;从囧,取窗牖之明亮。本义:明亮,清晰明亮)。
2. 同本义。与“昏暗”相对。
3. 明白,清楚。
4. 圣明,明察,明智。
5. 明显,明确。
6. 明艳, 鲜明。
冷
1. (形声。从仌(bīng),冰,令声。本义:凉)。
2. 同本义。
3. 寒冷。
4. 冷清;冷落。
5. 不畅销。
冰
1. (会意。从仌,从水。金文作“仌”。金文字形表示水凝成冰后,体积增大,表面上涨(上拱)形。《说文》:“冻也,象水凝之形”。小篆繁化,增加“水”变成。从“仌”从“水”的会意字,于是“仌”就专用作部首。本义:水冻结而成的固体)。
2. 同本义。
3. 结冰,冻结。
4. 使感到极冷。
5. 清白,晶莹。
6. 姓。
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 古疑问词。
5. 用来调整音节。
6.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