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ǒu

死有余僇

拼音yǒu

繁体死有餘僇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罪大恶极"

近义词死有余辜死有余诛死有余罪

死有余僇的意思

基本定义

“死有余僇”的字面意思是“死了也还值得被责罚”。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所犯的错误或罪行极其严重,以至于即使他死了,也依然不能免于惩罚,表示对其罪行的极端否定和谴责。

成语来源

“死有余僇”出自《汉书·王莽传》,其中记载了王莽的贪婪与暴行,表明了对其行为的强烈谴责。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罪犯的惩罚观念,强调了若犯大错,即使身死也难逃其责。

使用场景

该成语多用于描述那些罪大恶极之人,常见于文学作品、历史评述以及一些批评性演讲中。在日常对话中,虽然使用频率相对较低,但在讨论严重社会问题或道德败坏的行为时仍可见其身影。

示例句子

  1. 那个贪污受贿的官员,最终因罪行累累而被判死刑,真是死有余僇。
  2. 对于那些侵害弱小者的恶行,我们不能心慈手软,绝不能让他们有“死有余僇”的机会。
  3. 在这场丑闻中,所有的参与者都应承担责任,尤其是那些主谋,实在是死有余僇。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罪有应得”:指罪犯所受到的惩罚与其罪行相符。
    • “自作自受”:自己做的事自己承受后果。
  • 反义成语

    • “无罪释放”:指没有罪行的人被释放,强调与“死有余僇”的对立。
    • “杀身成仁”:为正义而牺牲,突出一种英雄主义的行为,和“死有余僇”的被动受罚形成对比。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惩罚罪犯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方式。成语“死有余僇”反映了古人对道德和法律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常用于批判极端不道德或违法的行为,提醒人们遵循社会规范。

情感与联想

“死有余僇”让我联想到对不公与不义的强烈反感,强调了对恶行的零容忍态度。这种情感反应促使我在表达时更加关注道德与法律的界限。

个人应用

在一次关于社会公正的讨论中,我提到了“死有余僇”,用于强调某些严重犯罪行为应受到严厉惩罚的观点,这促使大家对法律的严肃性有了更深的思考。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关于正义的诗中,我写道: “恶行如影随形,死有余僇难逃命,
正义之剑高悬空,昭示世间无罪生。”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justice will be served”,强调法律公正和对罪犯的惩罚。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二者都强调对罪行的应有惩罚。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死有余僇”的学*,我更加理解了语言中的道德内涵及其在表达中的重要性。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更深刻地思考社会公正和个人责任。

来源:至杀无辜,污宫眷,如文臣李梦阳、内臣何文鼎辈所奏,真死有余僇。

来源:--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世宗废后》

引证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五年》:“绍曰:‘吾虽死,犹有余僇。’”

《后汉书·袁绍传》:“绍曰:‘吾虽死,犹有余僇。’”

《汉书·王莽传下》:“莽曰:‘天生德于予,汉兵其如予何!’遂不食,死有余僇。”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死有余僇,不足恨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死有余僇,而况生乎?”

死有余僇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sǐ), 歹部,共6画

1.(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2.同本义。

3.为某事或某人而牺牲性命。

4.穷,尽。

5.拼死,拼命。

6.死板,不灵活。

读音(yǒu,yòu), 月部,共6画

1.(会意。金文字形,从又(手)持肉,意思是手中有物。本义:具有,与“无”相对)。

2.同本义。

3.存在。

4.取得,获得,占有。

5.相当于“或”。或许。

6.附着在动词、名词、形容词前,相当于词缀,无实际意义。

1.

读音(lù), 亻部,共13画

1.行动迟缓。

2.肃静。

3.侮辱。

4.杀戮。

5.火耕。

读音(yú), 人部,共7画

1.(形声。从食,余声。本义:饱足)。

2.饱足。足食得饱。

3.剩下;剩余。

4.剩下的,多余的。

5.残留的;遗留的。

6.次要的。

死有余僇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

死有余僇什么意思

死有余僇 释义

死有余僇拼音

死有余僇的解释

死有余僇红楼梦有吗

死有余僯

死有余辜的意思解释

死有余辜下一句是什么

死有余辜猜一生肖

死有余辜的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