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正不阿的意思
基本定义
“持正不阿”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坚持正义而不迎合”。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坚持原则,恪守正义,不会因为外界的压力或利益而改变自己的立场。这种态度常被赞扬,体现了坚韧和正直的品质。
成语来源
“持正不阿”出自《后汉书·王允传》,原文提到“而持正不阿”,强调王允在政治上不随波逐流,始终坚持公正的态度。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对诚信与正义的重视,尤其在官场与人际关系中。
使用场景
“持正不阿”可以广泛应用于不同的语境中:
- 文学作品:在古诗词或者小说中,常用于描写一个人忠于理想、不屈不挠的精神。
- 日常对话:在朋友间讨论时,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对原则的坚持。
- 演讲:在演讲中,尤其是关于道德和伦理的主题时,常用来激励听众保持正义感。
示例句子
- 他在面对压力时,依然持正不阿,毫不妥协。
- 在职场上,持正不阿的态度让他赢得了同事的尊重。
- 我们应该学*他的精神,持正不阿,做一个有原则的人。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坚守原则:强调在面对诱惑或压力时,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
- 刚正不阿:形容人正直,不随便迎合他人。
-
反义成语:
- 迎合随俗:指为了适应环境而改变自己的立场,与“持正不阿”相对。
- 阿谀奉承:形容迎合他人以取悦,缺乏原则。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正义与诚信被视为重要的道德标准。成语“持正不阿”反映了这种重视,尤其在官场和商界上,坚守原则被视为一种美德。在现代社会,尽管面临各种利益冲突,持正不阿仍然是一种受到尊重的行为。
情感与联想
“持正不阿”给我带来一种坚定和勇敢的情感联想。它让我想到那些在逆境中依然坚持正义的人物,激励我在生活中也要勇敢做出选择,保持自己的原则。
个人应用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遇到过一些需要做出道德选择的时刻。我选择持正不阿,比如在团队讨论中,面对不合理的建议时,我坚持表达自己的看法,最终得到了同事的理解与支持。
创造性使用
在一个故事中,可以描绘一个年轻的官员,面对腐败的风气,始终“持正不阿”,最终得到人民的爱戴和尊敬。他的坚持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影响了整个官场的风气。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可以用“stand firm on principles”来表达类似的意思,强调在压力下坚持原则。不过,中西方文化在对待权力与道德的理解上可能存在差异,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更为突出,而**文化更强调集体和社会责任。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持正不阿”的学,我深刻理解到坚持原则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也让我在面对选择时,能更加明确自己的立场。持正不阿不仅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责任。
来源:平居议论臧贬,务持正不阿;与人交,不以盛衰为轩轾。
来源:--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一
引证:
《宋史·岳飞传》:“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卤掠’。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或以子婚其女。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耗敝极矣。’荆湖平,募民营田,又为屯田,岁省漕运之半。帝手书曹操、诸葛亮、羊祜三事赐之。飞跋其后,独指操为奸贼而鄙之,尤桧所恶也。张所死,飞感旧恩,鞠其子宗本,奏以官。好贤礼士,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如书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然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阿,不以夷狄变夏,欲攘夷狄,雪国耻。”
《后汉书·杨震传》:“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少好学,受《欧阳尚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后有冠雀衔三鳣鱼,飞集讲堂前,都讲取鱼进曰:‘蛇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数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年五十,乃始仕州郡。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在郡四年,征入为司徒。”
《汉书·王莽传》:“莽为人持正不阿,以忠孝自名。”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正道直行,持正不阿,以事其君。”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君子持正不阿,小人阿其所好。”
例句:即事君亦当~,勿蹈唯诺之习。
持正不阿成语接龙
持正不阿字义分解
阿
1.(形声。从阜,可声。本义:大的山陵,大的土山)。
2.同本义。
3.泛指山。
4.山坡。
5.细缯,古代一种轻细的丝织品。
6.曲隅,角落。
1.(汉语名词词头,盛行于魏晋以后)。
2.加在亲属称呼前面有亲昵的意味。
3.加于某些人的姓、名、小名、排行前用作称呼,往往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或尊卑关系。
4.阿托(10-18)的简称。
5.表示疑问、肯定、呼召、祈请等语气。
1.用于表示各种感情(如惊讶)。
1.
正
1.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
2.箭靶的中心。
3.引申为目标。
4.
5.征税。
6.出兵,征讨。
1.(指事。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本义:不偏斜,平正)。
2.同本义。
3.正直,正派。
4.纯正不杂(多指色、味)。
5.作为主体的,与“副”相对。
6.正当;合适。
持
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