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ízhīyǒugù,yánzhīyǒu

持之有故,言之有理

拼音chízhīyǒuyánzhīyǒu

繁体持之有故,言之有理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言论等"

持之有故,言之有理的意思

持:持论,立论;故:根据。立论有根据,讲话有道理。

来源:纵情性,安恣睢,禽兽之行,不足以合文通治,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

来源:-- 战国·赵·荀况《荀子·非十二子》

引证

《史通·叙事》:“夫史之叙事也,当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若斯而已可也。”

《文心雕龙·论说》:“原夫论之为体,所以辨正然否。穷于有数,追于无形,钻坚求通,钩深取极;乃百虑之筌蹄,万事之权衡也。故其义贵圆通,辞忌枝碎,必使心与理合,弥缝莫见其隙;辞共心密,敌人不知所乘:斯其要也。是以论如析薪,贵能破理。斤利者,越理而横断;辞辨者,反义而取通;览文虽巧,而检迹如妄。唯君子能通天下之志,安可以曲论哉?”

《论衡·薄葬》:“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空言虚语,虽得道心,非其实也。杞梁之妻向城而哭,城为之崩。夫言向城而哭者,实也;城为之崩者,虚也。夫如是,论有所据,乃可信也。”

《汉书·艺文志》:“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愈于野乎?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荀子·非十二子》:“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

例句今君复能实证古文,则真豁然确斯,~矣。

持之有故,言之有理成语接龙

持之有故,言之有理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yán), 言部,共7画

1.(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2.同本义。

3.议论,谈论。

4.记载。

5.问。

6.告知;告诉。

读音(lǐ), 王部,共11画

1.(形声。从玉,里声。本义:加工雕琢玉石)。

2.同本义。

3.治理;管理。

4.整理,使有条理、有秩序。

5.又。

6.温习;熟习。

读音(yǒu,yòu), 月部,共6画

1.(会意。金文字形,从又(手)持肉,意思是手中有物。本义:具有,与“无”相对)。

2.同本义。

3.存在。

4.取得,获得,占有。

5.相当于“或”。或许。

6.附着在动词、名词、形容词前,相当于词缀,无实际意义。

1.

读音(gù), 攵部,共9画

1.(形声。从攴(pū),古声。从“攴”,取役使之意。本义:缘故,原因)。

2.同本义。

3.事;事情。

4.意外或不幸的事变。

5.旧识;旧交。

6.特指旧法、旧典、成例。

读音(chí), 扌部,共9画

1.(形声。从手,寺声。本义:拿着)。

2.同本义。

3.引申为掌握;控制。

4.保守,保持。

5.搀扶;支持;支撑。

6.对抗,不相上下

读音(zhī), 丶部,共3画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又。

持之有故,言之有理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

持之有故,言之有理的意思

持之有故,言之有理的意思解释

持之有故,言之有理什么意思

持之有故言之有理出自哪里

持之有故言之有理是什么生肖

持之有故言之有理什么意思解释

持之有故言之有理的翻译

持之有 故言之有理

持之有故,言之成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