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编断简的意思
基本定义
“残编断简”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残缺不全的书籍或文献。它的基本含义是形容事物不完整或缺乏系统性,常用于比喻事物的残缺,或者资料、信息的不完整。
成语来源
该成语来源于古代文献,反映了对文献完整性和系统性的重视。在历史上,书籍的流传常常因为战乱、自然灾害等原因而导致残缺,因此“残编断简”用来形容那些失去完整性的书籍或文献。虽难以追溯到具体的出处,但其含义在古代文人中广为流传,并在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
使用场景
在不同的语境中,“残编断简”可以用于以下场合:
- 文学作品:用来形容古籍的残缺,例如:“这部古书只剩下残编断简,难以复原原貌。”
- 日常对话:在朋友之间讨论某个信息不全的情况时使用,如:“这篇文章太简略了,真是残编断简。”
- 演讲:在学术或演讲场合,可以用来强调信息的重要性,如:“如果只依赖这些残编断简的信息,无法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示例句子
- “在这次考古发掘中,我们发现了许多残编断简的铭文,给研究带来了困难。”
- “这份报告因为缺乏数据支持,显得残编断简,无法说服听众。”
- “古代的书籍在战乱中损毁,留下的残编断简让我们对历史的了解变得片面。”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支离破碎”:形容事物非常零散,不成系统。
- “片段凌碎”:指事物的某部分缺失或不完整。
-
反义成语:
- “完完整整”:形容事物或信息的完整性,毫无缺失。
- “井井有条”:形容事物的有序和完整。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书籍与知识的传承被视为非常重要,残缺的文献不仅影响历史的研究,也影响文化的传播。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变得更加重要,成语“残编断简”在强调信息完整性的重要性上仍然适用。
情感与联想
“残编断简”给人的情感反应往往是惋惜与无奈,联想到那些丢失的知识和文化遗产。在思维和表达中,它促使我们更加重视信息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避免片面的理解。
个人应用
在我的学*过程中,曾遇到一本重要的参考书,因为损坏而只剩下残编断简,导致我在写作时难以找到完整的理论支持。这次经历让我更加意识到资料的完整性对学术研究的重要性。
创造性使用
可以将“残编断简”融入到诗歌中,表现对历史的怀念和对知识碎片的追求:
书卷残篇散风中,
历史痕迹随云逝。
愿得一朝归旧梦,
完完整整再书生。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可以用“fragmented”或“incomplete”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但这些词汇并没有成语的文化深度和历史感。不同文化中对知识和文献完整性的重视程度也会有所不同。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残编断简”的学,我理解到它不仅仅是一个形容词,更是对知识、文化传承的深刻反思。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提醒我们重视信息的完整性,也促使我们在生活中关注事物的系统性和严谨性。
来源:北周·庚信《谢滕王集序启》:“某本乏财用,无多作述……至如残编落简,并入尘埃;赤轴青箱,多从灰烬。
引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易类》:“汉儒传易,多有残编断简,然其义理,犹可窥见一二。”
《梦溪笔谈·艺文》:“古书多残编断简,非独秦火之厄,亦人事之不存也。”
《宋史·艺文志》:“宋初,诏求天下遗书,得残编断简,皆藏于秘阁。”
《文心雕龙·练字》:“至于秦政刻石,文尚简古,而汉武好大喜功,多用奇字,故其文或残编断简,或瑰丽非常。”
《旧唐书·经籍志》:“自秦焚书籍,汉兴求遗书,于是有残编断简,得传于世。”
例句:那军警执着火炬,照耀如同白昼,忽到这处,忽到那处,目光灼灼,东张西望,最注意的是片红只字,~。
残编断简成语接龙
残编断简字义分解
编
1.(形声。从糸(mì),扁声。本义:顺次排列,编结在一起)。
2.同本义。
3.交织,编结。
4.编辑;创作。
5.连接。
6.用来穿联竹简的绳子。
简
1.(形声。从竹,间声。本义:竹简。古代书写了文字的狭长竹片)。
2.同本义。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或木片,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统称为“简”。若干简编缀在一起的叫“策”(册)。
3.书籍;信札。
4.古兵器。鞭类。
5.水名 。古黄河下游的支流之一,故道约在今山东省阳信县、栗陵县境。
6.简省;简易;简单。
残
1.(形声。从歹(è),戋(jiān)声。从“歹”表示与死亡有关。本义:伤害)。
2.同本义。
3.毁坏;破坏。
4.凋谢。
5.凶恶;狠毒。
6.残缺,残废。
断
1.(会意。本义:截断,截开)。
2.同本义。
3.断开;断绝。
4.拦截;拦劫。
5.判断;裁决。
6.分;区分;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