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干城的意思
基本定义
“国之干城”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国家的干城”。其中,“国”指国家,“干”有支撑、支柱之意,而“城”则表示城池、城墙。合起来理解,成语形象地表达了为国家保驾护航、支撑国家安全和稳定的重要人物或力量。引申义为国家的中坚力量,通常指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保卫国家的人。
成语来源
“国之干城”源于古代的军事和政治语境,强调了在抵御外敌、维护国家安全方面的关键角色。该成语的具体出处并不明确,但其核心思想在**古代文献以及历史典故中有广泛体现,尤其是在描述忠臣、良将和国家栋梁时常被引用。
使用场景
该成语在多种语境中均可使用:
- 文学作品:在古诗词中,常常用以赞美忠臣良将,如“张良为国之干城”。
- 日常对话:在谈论某个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人时,可以说“他真是国之干城”。
- 演讲:在国家重要场合,领导人可能会提到“我们的科学家、军人都是国之干城”。
示例句子
- 在国家危难之际,许多英雄挺身而出,成为了国之干城。
- 这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堪称国之干城。
- 我们必须珍惜那些为国家奉献的无名英雄,他们才是真正的国之干城。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
- 国家栋梁:形容对国家有重要贡献的人或事物。
- 中流砥柱:比喻在重大事情中起支撑作用的人或事物。
反义成语:
- 亡国殃民:指因个人或小团体的行为而使国家受到灾难,反映了对国家造成负面影响的人。
- 动摇根本:指对根本利益的危害,与“国之干城”强调的支持和稳定形成对比。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忠臣和英雄人物被广泛崇尚。“国之干城”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国家、集体的重视,强调了个人在国家命运中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仍然适用,尤其在强调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时,具有激励和表彰的作用。
情感与联想
该成语常常带给人一种尊敬和崇高的情感联想。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关键时刻勇于牺牲自我的英雄形象,激励人们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对我而言,这种情感也是一种责任感的体现,促使我在生活中关注大局、为他人着想。
个人应用
在学校时,我曾参与一个志愿者活动,帮助社区的老年人。每当我看到那些无私奉献的人,心中总会想到“国之干城”,因为他们是社会的支柱,为我们共同的家园贡献力量。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表达:
壮志凌云声势雄,
国之干城心自雄。
愿为护国立长志,
平安岁月共此生。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he backbone of the nation”,同样用于形容对国家至关重要的人或事物。虽然文化背景有所不同,但对国家栋梁的重视是相似的。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国之干城”这一成语的学,我认识到它不仅仅是一个词语,更是一种责任与使命的象征。在学和表达中,这种成语的使用能够增强语言的力量,让我在沟通时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我会继续在生活和学*中探索如何更好地运用这一成语。
引证: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珪,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郡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后汉书·班超传》:“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其后行诣相者,曰:‘祭酒,布衣诸生耳,而当封侯万里之外。’超问其状。相者指曰:‘生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久之,显宗问固:‘卿弟安在?’固对:‘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后坐事免官。”
《汉书·张良传》:“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使赵衰为卿,辞曰:‘臣之先,佐文公,国之干城也。’”
国之干城成语接龙
国之干城字义分解
干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叉子一类的猎具、武器,本是用于进攻的,后来用于防御。本义:盾牌)。
2.同本义。
3.岸;水畔。
4.江南把山垅之间的地段叫干。故金陵有大长干、小长干、东长干。
5.捍卫。
6.触犯;冒犯;冲犯;冲。
1.(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2.同本义。
3.木名。柘树。
4.主干。
5.引申为本质。
6.胁。
城
1.(会意。从土,从成,成亦声。本义:城墙)。
2.同本义 。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高墙。一般分两重,里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城字单用时,多包含城与郭。城郭对举时,只指城。
3.古代王朝国都、诸侯封地、卿大夫采邑,都以有城垣的都邑为中心。皆可称城。
4.城市。
5.国。
6.筑城。
国
1.(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2.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3.国都,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国城,国邑。
4.国家。
5.古代王、侯的封地。
6.部落。
之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