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栗失箸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战栗失箸”字面意思是“因恐惧而颤抖,连筷子都掉了”。引申义指因为受到惊吓或震惊而导致失去控制,表现出强烈的恐惧或不安。
成语来源:
“战栗失箸”出自于《红楼梦》第五十五回。原文是描述贾宝玉在听到王熙凤的威严声调时,感到恐惧,以至于手中的筷子掉落。这一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以及当时情境的紧张气氛。
使用场景:
该成语常用于文学作品中,描绘人物在面临重大压力或恐惧时的反应。在日常对话中也可用来形容某人由于意外或威胁而表现出的惊慌失措。此外,在演讲中可用于强调某种威胁或危险情境对人们心理的影响。
示例句子:
- 当他听到那骇人的消息时,真是战栗失箸,连话都说不出来。
- 在那场突如其来的地震中,许多人战栗失箸,四处逃散。
- 她在看恐怖电影时,战栗失箸,紧紧抓住身边的朋友。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心惊肉跳:形容非常恐惧,心里震动。
- 毛骨悚然:形容极度恐惧,毛发都竖起来。
-
反义成语:
- 泰然自若:形容处于危急情况时,仍然镇静自若。
- 处变不惊:指在变故面前不惊慌。
文化与社会背景:
“战栗失箸”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对权威和威胁的敏感,尤其在封建社会,权力的象征常常引发人们的恐惧。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仍然适用,用于描述人们在面对压力和威胁时的心理反应,尤其在快节奏和高压的生活中。
情感与联想:
该成语让我联想到人在极端情境下的脆弱与无助,尤其在面对不可抗拒的恐惧时的瞬间反应。这种强烈的情感反应在文学创作中常常用于塑造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加戏剧张力。
个人应用:
在我生活中,有一次参加演讲比赛,因紧张而“战栗失箸”,手中的纸张都快掉了。这让我深刻体会到面对压力时的脆弱,也使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调整心态,增强自信。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运用“战栗失箸”:
夜深人静月如钩,
耳边轻声如梦游。
突来狂风撩心弦,
战栗失箸惊魂走。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与“战栗失箸”类似的表达是“to be shaken to the core”,意思是因恐惧或震惊而感到深深的影响。这种表达同样强调了内心的剧烈反应,但在文化背景上,可能更侧重于内心的情感冲击而非外在的身体表现。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战栗失箸”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这一成语不仅反映了人类对恐惧的自然反应,还揭示了社会文化中的权力关系与心理动态。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和情境,使交流更加生动有效。
来源: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来源:--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引证: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操闻之,战栗失箸,不知所出。”
《后汉书·袁绍传》:“绍闻之,战栗失箸,不知所为。”
《汉书·王莽传》:“莽闻之,战栗失箸,不知所措。”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闻之,战栗失箸,不知所出。”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战栗失箸,不知所为。”
故事:东汉末年,刘备因为失势落魄到去投奔曹操,曹操招待他,刘备为掩饰自己的野心,装做种菜,不闻政事。曹操设宴款待刘备,席间与刘备祝酒论英雄,认为他们俩才是真正的英雄。刘备吓得惊慌失措筷子都掉了,刚好雷声掩盖了这一切
例句: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哀号之声震天,百官~,董卓饮食谈笑自若。”
战栗失箸成语接龙
战栗失箸字义分解
箸
1.(形声。从竹,者声。本义:筷子。又作“筯”) 同本义。
2.又。
3.又。
4.显明;显示。
5.撰写,写作
栗
1.(会意。甲骨文象结了果实的栗树形。本义:木名。果实也称栗,可食)。
2.一种落叶乔木,果实叫栗子,果仁味甜,可以吃。木材坚实,供建筑和制器具用;树皮可供鞣皮及染色用;叶子可喂柞蚕。
3.任一种栗属的乔木或灌木结的可食的甜味坚果。
4.谷实饱满。
5.坚实。
6.庄敬,严肃。
战
1.(形声。从戈,单(占)声。本义:作战,打仗)。
2.同本义。
3.泛指搏斗,争斗,争胜负,比高低。
4.后作“颤”。发抖。
5.战争;战事。
6.姓。
失
1.(形声。从手,乙声。表示从手中丢失。小篆字形。本义:失掉;丢失)。
2.同本义。
3.错过。
4.不自禁,忍不住。
5.违背。
6.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