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的意思
人:指人心。得人心的就能兴隆,失去人心的就要灭亡。
来源:至如谋于汉者,昔其臣也,公实弃之;兵于汉者,亦其将也,公不庸之。故曰:‘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来源:-- 唐·李观《项籍故里碑铭序》
引证:
《吕氏春秋·贵因》:“得人者昌,失人者亡,此天下之大义也。”
《战国策·齐策》:“得人者昌,失人者亡,齐之所以霸也。”
《资治通鉴·汉纪》:“得人者昌,失人者亡,自古皆然。”
《史记·高祖本纪》:“得人者昌,失人者亡,此之谓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例句:自古~。”(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成语接龙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字义分解
者
1. (《说文》:“别事词也。相当于“这”)。
2. 同本义。
3. 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代人、事、物。
4. 指代人。
5. 指代事或物。
6. 用在数词之后,指代上文所说的几种人或几件事。
昌
得
1. (会意。金文字形,右边是“贝”(财货)加“手”,左边是“彳”,表示行有所得。手里拿着财货,自然是有所得。本义:得到,获得)。
2. 同本义(本来没有而争取得来成为己有)。
3. 找到。
4. 得知。
5. 捕获。
6. 成功;完成。
1. 绝对必要或应当去做。
失
1. (形声。从手,乙声。表示从手中丢失。小篆字形。本义:失掉;丢失)。
2. 同本义。
3. 错过。
4. 不自禁,忍不住。
5. 违背。
6. 遗漏。
人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2. 同本义。
3. 某人;某种人;某些人。
4. 别人,他人。
5. 民,百姓。
6. 指成年人。
亡
1. (会意。小篆字从入,从乚。“入”是人字。乚(yǐn)隐蔽。合起来表示人到隐蔽处。本义:逃离,出走)。
2. 同本义。
3. 死。
4. 丢失;丧失。
5. 灭亡。
6. 外出;出门。
1. 古同“无”。
2. 没有。
3. 副词,通“毋”可译为“不”、“不要”等,表示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