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大同,存小异的意思
一致寻求共同之处,保留不同意见。指不因个别分歧而影响主要方面的求得一致。
引证:
《资治通鉴·汉纪·武帝元狩元年》:“求大同,存小异,所以为国之常道也。”
《汉书·艺文志》:“求大同,存小异,所以和天下也。”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天下之大,同也;天下之小,异也。求大同,存小异,所以为治也。”
《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求大同,存小异,和之至也。”
《左传·宣公十五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求大同,存小异,此之谓也。”
例句:海峡两岸要统一必须要坚持~的原则。
求大同,存小异成语接龙
求大同,存小异字义分解
求
1. (《说文》以“求”为“裘”之古文。省衣,象形。金文与战国古文作“求”。本是“裘衣”的“裘”。古人皮衣一般毛朝外,所以甲骨文在“衣”字外加毛。表示裘衣。本义:皮衣)。
2. “裘”的古字。皮衣。
3. 请求;干请;乞助。
4. 追求,谋求;寻求;寻找。
5. 索取。
6. 探索。
异
1. (会意。“異”,甲骨文字形,象个有手、脚、头的人形。从廾(gǒng)从畀(bì)。畀,予也。本义:奇特;奇异;奇怪)。
2. 同本义。
3. 不同。
4. 其他,别的。
5. 护翼。
6. 区别;分开。
小
1. (象形。据甲骨文,象沙粒形。小篆析为会意。从八,从|。本义:细;微。与“大”相对)。
2. 同本义 。形容事物在体积、面积、数量、力量、强度等方面不及一般的或不及比较的对象。
3. 年幼。
4. 稍,略。
5. 将近。
6. 狭隘;低窄。
存
1. (形声。本义:生存;存在)。
2. 同本义。
3. 恤问,劳问。
4. 访问;问候。
5. 思念;怀念。
6. 储存;保存;保全。
大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正面形,有手有脚。“大”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大”的字往往与人类或人事有关。本义:大小的“大”)。
2. 形容体积、面积、数量、力量、规模、程度等方面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
3. 年辈较长或排行第一的。
4. 重要,重大。
5. 德高望重的。
6. 超过一般。
1. “大夫”、“大王”。
2. 世代。
同
1. (会意。从冃,从口。冃(mào),重复。本义:聚集)。
2. 同本义。
3. 相同,一样,共同(侧重于同样,齐一)。
4. 参与;一起干某事。
5. 共,共一个。
6. 齐一;统一。
1. ——见“胡同”hútò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