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īrǔ,zhīzhǐdài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拼音zhīzhīzhǐdài

繁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近义词知足知止知足不殆知止不辱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意思

殆:危险。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危险。多用以劝诫人不要贪得无厌

来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来源:-- 《老子》第四十四章

引证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郑伯与孔将鉏、石甲父、侯宣多省视官、具于氾,而后听其私政,礼也。卫人将伐之,乃归惠公而质其大子圉。冬,郑人因惠公故,且请和于卫,许之。卫侯请盟,公辞。卫侯欲与楚,国人不欲,故出其君以说于晋。卫侯出居于襄牛。公子买戍卫,楚人救卫,不克。公惧于晋,杀子丛以说焉。谓楚人曰:‘不穀恶其无成德,是用宣之,以惩不壹。’诸侯是以睦于晋。”

《论语·颜渊》:“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庄子·逍遥游》:“且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例句二疏有言:“~。”既无出类拔萃之才,宜急流勇退,以避贤路。(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二)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rǔ), 辰部,共10画

1.(会意。甲骨文字形,是“辰”下加脚(止)或加手(又,寸)的形象。①本义:耕作。“辰”是“蜃”的本字,古代以蜃为农具进行耕作。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耨”(nòu)。②引申义:耻辱) 同引申义。

2.使…受辱;侮辱。

3.埋没。

4.谦词。承蒙。

5.压下去,挫。

6.隆重;厚。

读音(zú), 足部,共7画

1.(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方口象膝,下面的“止”即脚,合起来指整个脚。本义:脚)。

2.(同本义。秦汉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脚”;“脚”表示小腿。魏晋以后,三者都表示脚,但在书面语中,多用“足”)。

3.支撑器物的脚。

4.充实;完备;足够。

5.富裕的。

6.使满足。

读音(zhī,zhì), 矢部,共8画

1.(会意。小篆字形,从口矢。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2.同本义。

3.又。

4.懂得,了解,理会。

5.又。

6.主持;管理。

读音(dài), 歹部,共9画

1.(形声。从歹(è),台声。本义:危险)。

2.同本义。

3.困乏;疲惫。

4.假借为“怠”。懒惰。

5.表推测,相当于“大概”、“几乎”。

6.表示范围,相当于“仅仅”、“只”。

读音(zhǐ), 止部,共4画

1.(“趾”的本字。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脚趾头,下象脚面和脚掌。本义:脚) 同本义。

2.停住,中断进程。

3.又。

4.阻止,不让进行。

5.又。

6.居住。

读音(bù,fǒu), 一部,共4画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是什么意思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意思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出自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出自哪里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殆是什么意思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什么意思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翻译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理解

知止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