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ǎizhīchóng,duànérjué

百足之虫,断而不蹶

拼音 bǎi zhī chóng duàn ér jué

繁体 百足之蟲,斷而不蹶

用法 "作分句、宾语;指坏势力等不容易被清除"

近义词 百足之虫,至断不蹶

百足之虫,断而不蹶的意思

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同“百足之虫,至死不僵”。

来源:百足之虫,断而不蹶。

来源:-- 唐·马总《意林》卷一

引证

《太平御览》卷九百四十六引《淮南子》:“百足之虫,断而不蹶,持其足而走。”

《文选·左思<吴都赋>》:“百足之虫,断而不蹶,持其足而走。”

《论衡·别通》:“百足之虫,至死不僵,扶之者众也。”

《淮南子·说山训》:“百足之虫,断而不蹶,持其足而走。”

《战国策·齐策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百足之虫,断而不蹶字义分解

折叠 展开

读音(juě), 足部,共19画

1. (形声。从足,厥声。本义:倒下,跌倒)。

2. 同本义。

3. 折损。

4. 疾行,跑。

5. 踏;蹈。

6. 挖掘;拔出。

读音(zú), 足部,共7画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方口象膝,下面的“止”即脚,合起来指整个脚。本义:脚)。

2. (同本义。秦汉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脚”;“脚”表示小腿。魏晋以后,三者都表示脚,但在书面语中,多用“足”)。

3. 支撑器物的脚。

4. 充实;完备;足够。

5. 富裕的。

6. 使满足。

读音(chóng), 虫部,共6画

1. (会意。汉字部首之一,从“虫”的字多与昆虫、蛇等有关。按:“虫”甲骨文字形象蛇形,本读huǐ,即虺,是一种毒蛇。后为“蟲”的简体。本义:昆虫的通称)。

2. 同本义。

3. 古代泛指所有的动物。

1. “虺”的本字。毒蛇名。

读音(ér), 而部,共6画

1.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2.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3. 表示并列关系。

4. 表示递进关系。

5. 表示承接关系。

6. 表示转折关系。

1.

2. 才能。

3. 能够。

读音(bǎi), 白部,共6画

1. (会意。从一,从白。“白”假借为“百”。本义:数词)。

2. 十个十。一百,100。

3. 概数。言其多,许多的,众多的。

4. 多种多样的;各种的。

5. 所有;一切;凡。

6. 增为百倍。

读音(duàn), 斤部,共11画

1. (会意。本义:截断,截开)。

2. 同本义。

3. 断开;断绝。

4. 拦截;拦劫。

5. 判断;裁决。

6. 分;区分;划分。

读音(zhī), 丶部,共3画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 又。

读音(bù,fǒu), 一部,共4画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 古疑问词。

5. 用来调整音节。

6. 大。

百足之虫断而不蹶的意思

百足之虫,断而不蹶,持之者众也

百足之虫断而不蹶

百足之虫断而不蹶死而不僵

百足之虫的意思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憨厚温柔易受伤

百足之虫下一句歇后语

百足之虫下一句成语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意思是什么止于至善

百足之虫的下半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