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的意思
轻打就忍受,重打就逃跑。儒家认为这是孝子受父母责罚时应抱的态度。
来源: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
来源:-- 《孔子家语·六本》
引证:
《资治通鉴·汉纪·光武帝建武二年》:“光武曰:‘小杖则受,大杖则走,此乃知进退者也。’”
《后汉书·杨震传》:“震曰:‘小杖则受,大杖则走,此乃知时务者也。’”
《汉书·王莽传》:“莽曰:‘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吾所以自全也。’”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小杖则受,大杖则走,此乃知命者也。’”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量力而行也。”
故事:春秋时期,曾参因为种瓜误点被父亲毒打一顿,挨打后不省人事,醒来后还装作很高兴的样子。孔子听说后,非常气愤,甚至不认他这个弟子。孔子说当年舜对待父亲的责罚从来都是小受大走,也不失去对父亲的孝心,曾参则陷父亲于不义的深渊
例句:舜~,妻帝二女,不待瞽瞍之命。
小杖则受,大杖则走成语接龙
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字义分解
走
1. (会意。金文字形象摆动两臂跑步的人形,下部象人脚。合起来表示人在跑。本义:跑)。
2. 同本义。
3. 逃跑。
4. 往。奔向某地。
5. 泄漏。
6. 丧失,失去。
杖
1. (形声。从木,丈声。本义:执;持)。
2. 同本义。
3. 凭倚;依靠。
4. 用棍子打;拷打 。自隋开皇新律始定为五刑(笞、杖、徒、流、死)之一。用大荆条、大竹板或棍棒抽击人的背、臀或腿部。
5. 拄着。
6. 手杖(走路时手里拄着的棍子,俗称“拐杖”)。
小
1. (象形。据甲骨文,象沙粒形。小篆析为会意。从八,从|。本义:细;微。与“大”相对)。
2. 同本义 。形容事物在体积、面积、数量、力量、强度等方面不及一般的或不及比较的对象。
3. 年幼。
4. 稍,略。
5. 将近。
6. 狭隘;低窄。
大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正面形,有手有脚。“大”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大”的字往往与人类或人事有关。本义:大小的“大”)。
2. 形容体积、面积、数量、力量、规模、程度等方面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
3. 年辈较长或排行第一的。
4. 重要,重大。
5. 德高望重的。
6. 超过一般。
1. “大夫”、“大王”。
2. 世代。
受
1.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两手中间有一只舟,表示传递东西。本义:接受;承受)。
2. 同本义。
3. 蒙受;遭受。
4. 得到。
5. 收进,取回。
6. 买入,收入。
则
1. (会意。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本义:准则,法则)。
2. 同本义。
3. 等级(由则的划分等级引申而来)。
4. 古指三百平方里以下的采邑 。王莽时以土方五十里为一则,为子男封邑。
5. 标准权衡器。
6. 划分等级。